宁夏大学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陈雪飞博士讲授博物馆学课程。
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潘峰博士在实验室工作。
宁夏医科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马沁梅博士(右)带着团队做实验。
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周辉博士进行电爆喷涂试验。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匡建平博士在做煤粉实验。
共享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站博士与太原理工大学教授进行现场技术交流。(图片均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供)
近日,在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制油分公司项目控制中心,匡建平博士的指尖在控制台键盘上不停跳跃——世界首套日耗煤2200吨单喷嘴干煤粉气化装置正轰鸣运转,将乌金转化为清洁能源,“这套装置的心脏已经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匡建平凝视着屏幕,眼中充满着炽热的光芒。而在30公里外的宁夏大学水利工程实验室里,胡静博士俯身凝视着玻璃器皿中的微型生态系统,像培育星辰般调试着植被—水系统模型。那些发表在国际期刊的论文,不过是她写给西北荒原的生态情书里,最轻盈的几行注脚。
这片曾被视作科技荒原的土地,正上演着最富诗意的逆袭。当4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如北斗星群在“六新六特六优+N”产业版图上亮起,当147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智慧火种在塞上生根,宁夏用“才聚宁夏1134行动”编织出人才引力场。如今的宁夏,已将“引进—培养—发展—反哺”的博士后闭环服务体系锻造成科技炼金术,让每个怀揣理想的身影,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化学反应。
政策“强磁场”:筑巢引凤栖塞上
“蒿博士,您从天津来宁夏,能适应吗?”面对提问,在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实验室忙碌的博士蒿标标笑了:“说实话,气候差异不小,但政策诚意满分。”今年3月,蒿标标全职加盟宁煤博士后工作站,投身新型茂金属催化剂研发。吸引他的,不仅是先进的实验平台,更有宁夏日益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
近年来,宁夏以政策为引领,精心构筑起吸引博士后人才的“强磁场”。自治区党委人才办、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筹谋划,推动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博士后工作分级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联合多部门制定加强全区博士后工作若干措施,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及保障举措,健全博士后工作制度、运行体系和评估办法。“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优化评价要素、明确工作目标,细化权责任务、动态评估绩效,从设站资助到在站支持,再到出站留用,形成全链条保障,推动博士后工作实现了增量扩围。”自治区人社厅专技处处长刘涛介绍。
这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一场精准滴灌的政策实验。对新设立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资助;在站博士后考核合格的,每年给予5万元科研项目资助,最多资助2年;出站继续留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给予每人每年5万元科研项目资助,连续资助3年。4年来,我区累计投入资助经费845万元。
各单位的政策创新更像是个性化定制的培养舱:宁夏大学打造的为期5年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支持计划”,出台《宁夏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修订)》,从薪资、工作经费、职称评审等方面提升博士后研究人员待遇。截至目前,该校共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累计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43人;宁夏医科大学的“年薪制+科研启动金”,如同双引擎驱动创新;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5年直接投入博士后工作经费达到110万元,用于博士后科研平台建设,为博士后创造良好的科研硬件条件。“我们构建的是‘引育留用’闭环,从进站奖励到出站扶持,再到出站留用,每个环节都有温度设计。”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人力资源部胡玉鹏介绍,该院2024年引进进站博士研究生5人,较上一年度增长了40%。
“学校的博士后政策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给了我难得的科研自由度和归属感,我希望在这里继续深入研究,为学校的学科发展贡献力量。”宁夏大学博士后陈雪飞对此深有体会,她在站期间不仅产出发表2篇高水平论文,而且研究的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视域下文物考古研究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如今,她出站后顺利留校进入科研梯队。
在宁夏,政策暖流,正转化为博士后人才扎根的坚定信心。
人才“反哺链”:智慧裂变赋能产业跃升
在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的国家钽铌特种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周辉正在与一套自行设计的电爆喷射沉积装置“对话”。这台自主设计的设备,曾让13毫米管内壁喷涂的“卡脖子”难题迎刃而解。“我们原创的这套装备,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周辉说。如今这项成果不仅化作3篇SCI2论文、2项专利,更在高端装备领域转化应用。
宁夏深谙,人才的价值不仅在于科研上的突破,更在于激活产业的“链式反应”。在这里,博士后工作站与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深度绑定,实现资源互通。目前,全区博士后们用智慧编织的网络令人惊叹:300余个研究项目和课题、500多篇学术论文、30部学术专著、200余项专利、100多项授权……这些数字背后,潜藏着7亿元经济价值。
在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记者见到博士李辉时,他正在调试一台煤矿机器人模型。他承担的“多场景煤矿机器人环境感知与运移越障技术研究”课题,直指行业痛点。“企业抛出的‘真问题’,就是我们科研的‘指南针’。”他坦言,天地奔牛集团公司针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如同科研的“护航舰”,让博士们在技术攻关时心无旁骛。同样在共享集团,博士后工作站以铸造3D为突破口,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35所高校、科研院所达成战略合作,开展37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孵化出12家国家级高新企业,并与中国工程院柯伟、卢秉恒等院士及院士团队开展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合作,成功斩获10余件国家发明专利,将中国铸造3D打印水平推向世界前沿。
在宁夏新大众机械有限公司,博士张恒铭的办公桌上摆放着畜牧机械的智能控制方案。他将PID控制、模糊算法等前沿技术引入传统畜牧装备,让机械学会“思考”:故障预警、精准控制、智能诊断……这些突破不仅降低了设备维护成本,更成为企业抢占市场的“杀手锏”。“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让技术真正创造价值。”他的话道出了众多博士后的共同追求。
在自治区兽药饲料监察所,博士后工作站科研人员的足迹遍布牛羊牧场,他们带着“宁夏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细菌耐药性传播途径及防制技术研究”“宁夏区域性饲料资源高效利用及滩羊肉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研项目扎根基层,助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工作站既研究兽药残留,也攻关饲料配方,博士后带着课题下牧场,论文写在牛羊圈。”该站站长杨奇说。在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实验室,博士刘祺小心地将一组实验数据记录归档。他的关于民族药理学的最新成果,刚刚登上国际知名期刊。“研究能应用于临床,改善患者治疗,这是最大的成就感。”刘祺眼中满是自信。
“博士后不仅是科研主力,更是产业催化剂。”刘涛一语道破人才“反哺链”的核心逻辑。
为搭建人才成长的广阔舞台,宁夏全面推进“塞上江南”人才温馨服务站试点建设,提供8大类16项“暖心”服务,营造良好人才环境。同时,致力于为博士后打造多元交流平台,组织团队参与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举办“煤制油产业下游高值化发展探讨”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会聚院士及行业专家,促进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2024年指导3名博士后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40万元;今年助力19名博士后申报该资助。截至目前,全区博士后累计承担各类项目和课题300多个,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部,申请专利200多项,授权100多项。如今,7亿元的经济价值只是起点,这些汇聚成链的智慧力量,正以裂变之势,驱动宁夏产业迈向更高峰。
专家视角:人才与产业协同共筑美好愿景
当贺兰山下的产业版图不断刷新边界,人才与发展的协同命题愈发引人深思,宁夏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生态,实现人才与产业协同共进,赋能驱动转型高质量发展?
“宁夏的人才战略已经形成‘政策+产业+平台+N’黄金三角,但其突破发展的破局关键在于强化‘需求导向’。”刘涛将宁夏比作精密的“产业生态系统”,“随着‘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升级,对博士后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他建议,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根据产业发展趋势提前布局相关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博士后培养点。同时,在人才评价体系方面,不能仅仅局限于科研成果,还要综合考量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成果转化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这样才能引导博士后们更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现在很多产业难题都需要融合多学科知识来解决,要鼓励博士后们打破学科界限,搭建更多跨领域交流平台,让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会聚在一起,碰撞出更多创新的火花,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宁夏人力资源协会秘书长曹伟建议,在人才服务保障方面,还要强化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持续优化住房、子女教育、家属就业等方面的保障,让博士后们能真正安心扎根宁夏,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和产业服务中,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智力支持。
宁夏医科大学人事处处长史文海表示:“博士后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宁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这场关于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中,宁夏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博士后人才前来创新创业。“我们将持续深化博士后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生态,实现人才与产业协同共进,书写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马照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