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昔年,战火纷飞,他们用流血牺牲换来家国无恙;如今,山河皆安,我们用不懈奋斗守护锦绣中华。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我们聚焦宁夏老兵故事,通过寻访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和平时期的“时代新兵”以及成长为军人、教师、医生的老兵后代,围绕老一辈退役军人和英雄模范坚守初心使命、爱党爱国、奉献牺牲的感人事迹和新一代退役军人先进典型传承优良传统、奋发有为、建功立业的奋斗故事、老兵家风的传承故事,听无私奉献的峥嵘岁月,看今日中国的繁荣发展,用跨越时空的对话展现革命先辈理想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致敬永不褪色的军魂,激发全社会爱国拥军情怀。
退役老兵张广升:把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云南边境,山高坡陡,草木丛生,汽车难以行进,运送物资只能靠人背肩扛。”7月29日,60岁的退役老兵张广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38年前在老山前线的烽火岁月,语气中仍透着艰辛与坚定。
1986年7月,云南边境。21岁的张广升背着45公斤重的3箱罐头,在“百米生死线”上艰难前行。敌军炮火封锁下,一发炮弹在他身旁炸响,弹片撕裂了罐头箱,也深深扎进他的后背。鲜血浸透军装,张广升咬着牙向前爬行,最终将物资送到了前沿阵地。34年后,那片险些夺走他生命的弹片,静静躺在吴忠市涝河桥烈士陵园的展柜里,成为张广升宣讲红色精神时最有力的见证,默默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张广升,1965年出生于吴忠市,1983年怀揣着对国防事业的向往参军入伍。1985年12月,他随部队开赴老山前线,负责向前线运送物资、护送伤员。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张广升记忆犹新:“每次运送都得背着20公斤的手榴弹箱或45公斤的罐头箱,往返在9公里布满雷区的陡峭山路中。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地踩着前人的脚印,踏错一步便可能触发地雷,葬身山野。”
最让张广升刻骨铭心的战友,是同乡顾金海。“他写了18封请战书,坚决要求去最危险的前线步兵连。”在一次激烈战斗中,顾金海在炸毁敌人两个暗堡后身负重伤。当战友们要抬他撤离时,他看见同样负伤的队长下颚被炸碎仍在坚持指挥,便用尽最后的力气呼喊:“队长也受伤了,你们先去救队长!”当战友们坚持要抬他,他瞪大双眼,再次呐喊:“先救队长!”这悲壮的一幕被战地记者真实记录,成为顾金海烈士英勇牺牲的永恒绝唱。
1988年,张广升退役回到家乡吴忠,被安置在一家企业工作。虽然脱下军装30多年,但军人的本色未变,他两次奔赴汶川、雅安地震灾区参与救援并捐款。
2010年,为了让英雄的精神和事迹激励更多人,张广升走上了宣讲的道路。他多次远赴顾金海生前部队查阅档案资料,深入了解英雄的成长历程。
此后,张广升的身影开始活跃在社区、学校的宣讲台上,讲述着顾金海的故事和宁夏的红色记忆。2020年,他在吴忠市利通区第一幼儿园完成了首场正式宣讲。面对懵懂的孩子,他用朴实有力的语言让历史鲜活起来。当顾金海烈士“不要管我,先救队长”的呐喊声通过影像资料重现时,台下幼小的眼眶渐渐泛红。“看到孩子们默默抹眼泪的动作。”张广升欣慰地说,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传承的力量。
如今,硝烟散尽已三十余载。昔日战场上穿梭于生死线的运输兵张广升,已然成为讲台上坚韧不拔的“红色精神传递者”。
“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就会一直讲下去,让更多人永远记住那些为祖国献出生命的英雄!”采访最后,张广升告诉记者。(记者 贺紫瑞)
退役军人王欢:热血军魂代代传
注入了军魂的企业是什么样?
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走进宁夏智安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军事化的“格局”令人眼前一亮——战备物资室里各类装备器材规范有序,会议室里的军绿色小马扎在墙边整齐排放,闪亮的军功章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满墙的荣誉、锦旗无不和墙上的字辉映:军人本色。
在这里,记者也见到了老兵王欢,如今他是该公司的总经理,同时也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银川陆军某预备役旅指挥连指导员,兼任银川警备区应急营城市排涝连连长等职。
2004年,还在上大学的王欢在征兵动员会上听到“军人是民族脊梁”的号召时,毅然报名参军。
“那是我从小的梦想。”王欢说,如果要为童年着色,他的童年无疑是军绿色的。出生在一个军人大家庭,王欢的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家族的两个太爷爷和一个姑父参加过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两个叔叔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从小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王欢,早已把参军报国刻在了骨子里。
“从小我就穿着妈妈给我做的迷彩服,期待着有一天能和家里的长辈一样,为了祖国和人民,随叫随到!”王欢回忆,最让他难忘的是上初中时,学校邀请了太爷爷唐俊义为大家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讲座,当听到太爷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受伤后换了半截狗肠子以维持生命,王欢和同学们都感动得哭了。那份因保家卫国造成的残缺,也成为太爷爷作为军人的勋章。
这样的“勋章”,也留在了王欢身体里。
2007年,王欢和战友们为国出征,远赴非洲执行维和任务。作为侦察排障班班长,王欢每天都要穿着20多公斤重的排雷服,顶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排除反政府武装埋设的各种地雷。在一次执行排雷作业时,“轰”的一声巨响,王欢和副班长都被炸飞,当他们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疗分队的病床上——副班长断了13根肋骨,右手食指折断;王欢的胸腔严重骨折,连大口呼吸都做不到。如今,伤痛依旧伴随着王欢,只要胸部着凉就会不停咳嗽。“我不后悔。我们把‘身为中国军人之责任、身为中国军人之担当、身为中国军人之使命’带出了国门,向全世界展现我们的‘大国形象和大国担当’,这些伤痕,就是荣誉的证明。”当年年底,王欢被联合国授予维持和平勋章,荣立个人三等功。
军旅生涯中,王欢共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穿上军装,是我人生中做出的最正确、最光荣的选择。”王欢说,这也成为了他人生的底色——脱下军装,不失军人本色;离开军营,不丢军人担当。
退役后,王欢带领20多名战友创办宁夏智安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公司从蹒跚起步到如今业务覆盖全国多地,累计带动就业2.1万人次,帮助700多名宁夏南部山区农民脱贫,为350多名退役军人解决就业。王欢还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走访慰问全区6700多户现役和退役军人家庭,资助16名退役军人子女上大学;个人累计献血17000毫升,还成为了造血干细胞和器官捐献志愿者……
“一声到、一生到。我就是一颗上了膛的子弹,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我时刻准备着。”王欢说,家风是一代代人的凝聚,精神是一代代人的传承,如今,时刻准备着的,还有他正在海军服役的侄子、心怀戎装梦的儿子和女儿。他相信,擎旗自有后来人。(记者 陈瑶 杨嘉琪)
宁夏革命先驱张子华的故乡:英雄从未走远
“沙滩村位于恩和镇以东,距离中宁县城11公里,是革命先烈张子华的故乡。张子华原名王绪祥,1930年在北平读书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前不久,中宁县第九小学红领巾讲解员杨嘉瑶在张子华生平纪事馆,用清澈而坚定的童声,向来访者讲述中宁县恩和镇走出的革命先驱张子华的故事。
信仰的力量穿透时空,不仅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听众,也让张子华生平纪事馆的专职讲解员马婷婷感到震撼:“她的讲述声情并茂,很容易让大家代入进去,这份纯粹而真挚的情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红领巾讲解员”,杨嘉瑶曾多次参与志愿讲解服务活动,对于她来说:“能在这里亲口讲出家乡英雄的故事,责任重大,每讲一次,感觉离英雄更近了一点。”
张子华是宁夏早期的共产党员,1914年出生于恩和堡沙滩村一个富裕家庭。到了上学年龄,他被父亲送入恩和高级小学,在这里,受到共产党员刘屏先的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
1926年秋,冯玉祥所部国民军联军进驻宁夏,12岁的张子华在刘屏先的带领下参加了革命活动。16岁时,他被经商的父亲送往北平读书深造,并要他继承家业,光宗耀祖。但他没有接受父辈的安排,而是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便于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他将名字改为张子华。
1930年入党后,张子华冒着生命危险活跃在北平、天津、唐山一带,下矿井背煤,领导门头沟煤矿工作、唐山五矿工人罢工,在天津码头、纱厂工人中进行革命活动,组织宁夏旅平学生会,介绍他们加入反帝大同盟。后来,这些同志成为宁夏的革命骨干力量。
1936年11月,张子华回到陕北,担任中央统战部联络局副局长。西安事变后,张子华随周恩来一起到达西安,以周恩来秘书、八路军总部参谋身份进行统战工作,并到宁夏与马鸿逵谈判联合抗日问题。谈判期间,他建立了恩和完小通向延安的秘密通道,先后从学校输送了10多名青年学生奔赴延安抗大学习,参加革命。
1942年,张子华因患肺病去世,年仅28岁。
作为张子华生平纪事馆的讲解员,每次讲解对于马婷婷来说都是“沉浸式”了解和感受先辈精神世界的过程。“我要想象他走过的这些路,代入到那些场景中,讲好这些故事,有时我会看见一些小朋友的眼里泪光闪闪……每当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想到先辈走过的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坚持下去。”
2022年,沙滩村被中组部、财政部确定为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2023年,通过建成张子华生平纪事馆、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教育体验中心和红色剧社、非遗传承工坊、枸杞大道等,沙滩村初步形成“红色+党建+休闲+研学”的发展格局,形成全方位、沉浸式的体验红色学习线路。2024年以来,沙滩村吸引了10万余名游客。
“这里是革命先烈张子华的故乡,我们建立张子华生平纪事馆的初衷,就是希望更多人来到沙滩村,深度了解革命先驱张子华的故事,让革命先驱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让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恩和镇党委副书记马伊敏说。(记者 杨嘉琪 实习生 马存玲)
红军后代王英对话父辈:这盛世如您所愿
临近八一建军节,中卫市老兵宣讲团成员、红军后代王英动情讲述《我的老父亲——老红军的故事》。今年67岁的王英,曾是音乐教师,如今已是自治区的红色故事金牌宣讲员,而她所讲的故事的主角——父亲王殿元,正是一位走过长征的老红军。在王英的娓娓道来中,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王英说,1935年,在红军长征途经甘肃时,父亲王殿元毅然加入革命队伍,跟随部队走进茫茫草地。父亲当时才13岁,但他所在的连队里,10来岁的小红军就十几个,甚至有八九岁的,队伍里的老兵们都特别操心,一路上都拉着他们一步一步走着,一个踩着另一个的脚印……
1935年10月,部队历经千难万险抵达延安。在延安时父亲到抗日军政大学接受培训,成为了一名军医,此后便辗转大小战场救死扶伤。打仗的时候,他们都住在老乡家,每次打完仗一回到班里,总有两三个战友再没有回来。有时候有的班甚至只回来了一个人,有时候一个连只回来了几个人,班打没了,连队打散了,就要重新组编,编制经常在变……父亲每每谈起这些牺牲的战友都特别伤心。
1959年,父亲又随部队奔赴西藏参加剿匪战斗。这次他负了重伤,成了一级伤残。受伤的腰部要绑钢卡,那是6片6寸高、2.5公斤的钢片,用牛皮包上系在腰间。因为拿掉钢卡就有高位截瘫的可能,直至父亲离世,钢卡都没有摘掉过。
父亲生前一直生活很朴素,对我们要求也很高,让我们吃苦耐劳,不能偷懒。为了纪念红军、纪念那段历史,就用“红军英雄”给我们四个取了名字,大哥叫王红,二哥是王军,我是王英,弟弟叫王雄。他不想让人们忘记那段历史,忘记那一个个逝去的鲜活的生命……
“好多牺牲的战友连20岁都不到,还有的牺牲了,兜里头还装着啃得半拉子土豆……”讲述完父亲的故事,王英哽咽道:“红军留给我们的从来不是尘封的历史。那些年轻的战士们在沼泽里陷落时望着的是明天,在弹雨中倒下时想着的是未来。如今,我们站在这片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土地上,最珍贵的纪念不是流于形式的缅怀,而是实实在在地——懂得每个醒来的清晨都是他们未竟的期盼,珍惜每个平凡的日常都是他们拼死守护的梦。”(记者 何婉蓉)
【记者手记】
让沉默的往事被听见 让崇高的信仰被看见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英雄人物的身影。他们有的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有的为了民族的复兴和强盛,默默奉献、无怨无悔,正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的壮丽史诗,才有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采访的日子里,我仿佛触摸到了一根无形的精神纽带,它从革命年代绵延至今,将几代军人的热血和忠诚紧紧相连。
宁夏革命先驱张子华的故乡恩和镇,抗战时期,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共产党员从恩和完小走出,沿着从恩和通向延安的地下通道,投身革命救国的浪潮,张子华、孙殿才等都是恩和小学最早参加革命的共产党人。因此,这里被誉为“宁夏的革命摇篮”。
浩荡的长河里,记忆或许可能被模糊,但精神的力量从未褪色。多年来,恩和小学先后培育多名学生成为“传承红色基因解说员”,力争将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让烈士精神永远激励学生。如今,张子华生平纪事馆成立近两年,越来越多的“红领巾解说员”和游客走进这里,在更多的声传不息中,让英雄从未走远,让革命先辈的精神薪火相传。
今年60岁的退役老兵张广升,为了让战友顾金海的精神和事迹激励更多人,成为讲台上坚韧不拔的“红色精神传递者”,他说:“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就会一直讲下去。”
无论是新时代退役军人王欢始终践行的“一声到、一生到”,又或是自治区红色故事金牌宣讲员、红军后代王英讲起父亲王殿元时说的那句“红军留给我们的从来不是尘封的历史”,我想,我们不仅是倾听者、记录者,也可以成为历史的“助听器”。用记录对抗遗忘,让沉默的往事有更多回响,传递老兵的坚守、新时代军人的担当和后辈的传承,让更多人跨越时空,感受同一种精神的震撼。
只有当这些故事真正被听见,历史才完整,精神才永续。(记者 杨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