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神奇宁夏”,一半黄河深情,一半大漠豪情。
8月5日至13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感知幸福中国行”主题参访活动在宁夏举行。境内外30多位网红大V行走在宁夏大地,开启了一段感知幸福、分享幸福的独特旅程。
黄河的壮美、西夏陵的神秘、沙湖的水鸟,还有那静静诉说着千年丝路故事的须弥山……团员们用脚步丈量塞上江南的经纬,穿梭在紫色葡萄长廊与红色枸杞田间,不仅看到将苍凉化为丰饶的生态密码,更感知到这片土地的时代脉搏。
几天的行程中,团员们时时感叹:“宁夏还是太低调了。”
高山、盆地、平原、台地、峡谷、湿地、黄土丘陵、沙漠、草原,如此多的地貌类型,堪称“中国旅游景观的微缩盆景”;靠着自然的馈赠和一代代人的不懈奋斗,宁夏正涌现出越来越多让世界瞩目的“社交名片”。
“你要写枸杞,就不能只写枸杞,还要看宁夏枸杞的跨界之旅。”“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出镜记者童静说,从田间到舌尖,宁夏枸杞不仅构建起全产业链食品安全体系,也打破了单一农业生产的局限,将生态价值、文化体验与休闲旅游有机融合,“枸杞+”体验矩阵不仅让枸杞文化浸润游客心田,也让当地居民从每一粒小红果中获得了土地的馈赠。
“宁夏葡萄酒不仅让戈壁滩绽放出‘紫色奇迹’,也让很多家庭实现了增收致富。从生态种植到酿造工艺,从酒庄建筑到旅游体验,展现着业态融合的多元魅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非中心印尼部外籍记者李爱恩说。
在中卫市沙坡头区,团员们的镜头聚焦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总工程师唐希明的手。这双干瘦的手,十指蓄着长长的指甲,指甲缝塞满了沙粒。每天顶着风吹日晒抓沙子,指甲太短沙粒会嵌进肉里,留长指甲是保护手指的一种方法。
“苦吗?是什么让您甘愿扎根这里30多年?”面对记者的提问,唐希明抬头看着眼前的沙漠:草方格犹如一张巨网,缚住起伏的沙丘。“苦,但更多的是幸福!以前怕沙,后来治沙、用沙,现在爱沙。老一辈人都把草方格发明出来了,我们这一代当然要把中国的治沙精神传承下去。”唐希明说。
三代人、七十载,经过不懈治理,中卫市的草和树越来越茂密,环境越来越美。
腾格里沙漠腹地,矗立着绵延数万亩的蓝色光伏板。工程采用的±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是当今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的先进输电技术,发出的电能仅需0.005秒就能从宁夏输送到湖南。团员们形容“这是在沙漠里‘种太阳’”,中国日报宁夏站站长胡冬梅说:“这片光伏板海洋,正是重塑区域能源结构的绿色奇迹。”
全网粉丝1300万+的军事博主“终南剑客”的视频号里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永宁县闽宁镇移民新村,一位老者的手机里存着两张“全家福”,一张是1997年拍的,一家人在土坯房前;另一张是2023年拍的,葡萄园旁三层小楼前的笑脸。最动人的细节是,老人坚持在庭院中保留了半截土墙,说要让孩子们记住挖土豆充饥的日子。听完这位西海固移民的故事,博主说:“在这片被黄河滋养又被沙漠环抱的土地上,‘幸福密码’正在完成某种神秘的传承。”
变迁,照进一代代移民住房、一组组发展数据、一项项幸福指数。闽宁镇不仅成为“绿电小镇”,还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移民群众在物质上脱了贫,更在精神上不断提升。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留守妇女”马燕,一步步成长为“乡村主播”。闽宁镇禾美电商帮扶车间直播间日订单超2000单,还搭建起“巧媳妇儿”脱贫创业超市,让更多的农村妇女变成了农产品扫货手、村情讲解员、乡游代言员。《巧媳妇数字乡村助力弱势群体发展——闽宁禾美电商帮扶车间案例》被评为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新京报记者刘思维的报道讲出了马燕的心里话:“拿到人生的第一笔工资,我把女儿想要的花裙子、洋娃娃和发卡,都给她买了。”
行程将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斯里兰卡籍记者拉维马尔说:“亲身体验后,我更能感受到宁夏的独特优势。宁夏在不断拓展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期待看到宁夏有更好的发展。”
目睹幸福飘荡在宁夏的市井烟火气里、融入在一盏盏葡萄琼浆中、绽放在一张张笑颜里,来自伊朗的网红玛雅感叹:“我要告诉全世界,中国到底有多好!”(记者 杨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