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农河畔芦苇摇曳,鸣翠湖中水鸟嬉戏……如今的银川市,“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生态画卷,让市民既有漫步湖畔的惬意,也有在湖面打捞城市倒影的诗意。
近年来,银川市持续推进湖泊湿地保护工程,通过32处重点湖泊生态修复,累计恢复湿地面积1.2万公顷,构建起互联互通的“河—湖—库—渠”水系网络,城市湿地率达10.65%,水润城绿的生态底色愈发鲜明。
8月12日,走进银川市金凤区元宝湖畔,风从湖面吹来,带着水汽的温润,拂去了一身燥热。远处的贺兰山若隐若现,与近处的湖水、岸边的绿植构成一幅层次分明的画卷。“以前的元宝湖,可不是现在这般模样。”金凤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河长办工作人员刘远刚回忆起两年前的场景感慨不已。彼时的元宝湖,环境糟糕、水质差。作为银川市水环境治理的重点项目,元宝湖生态修复工程于2024年全面完工,系统性治理让这片“问题湖泊”焕发新生。
“我们通过水质提升与生态修复工程、生态护岸工程、生态隔离带构建工程、生态清淤工程等,构建起‘水下森林+水生动物+生态护岸’的立体修复体系,形成植物净化、动物调节的自然生态链。”刘远刚介绍,经过一年运行,湖泊透明度提升至1.5米以上,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标准,各项生态指标显著改善。
生态变好,群众受益。“我热爱骑行,平时喜欢环湖逛逛,现在常来湖边转一圈,空气好、风景美,心情无比舒畅。”银川市民王建国说,以前湖边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如今生态步道绕湖而建,亲水平台延伸至湖面,这里成了市民的“后花园”。
“水环境治理不是简单的治水,而是通过生态修复让湖泊湿地重新成为城市的‘肾’和‘肺’。”自治区水利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银川立足“塞上湖城”自然禀赋,坚持“一湖一策”精准治理,在保护现有湿地的基础上,重点解决水质改善、生态连通、功能提升三大问题。目前,银川市已有20处湖泊完成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水生态环境,更带动了周边区域品质提升。
元宝湖的蝶变是银川市水环境治理的生动缩影,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湖泊湿地正成为市民共享的生态空间,在绘就城市生态新图景的同时,浸润着每一位市民的日常生活,也让“塞上湖城”的名片愈发鲜亮。(记者 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