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 宁夏点击
【塞上江南写江南——“两山论”的宁夏实践】
草厚林长叠青黛
2025-08-26 08:27:42   
2025-08-26 08:27:42    来源:宁夏日报

  蝶变,没有捷径!是“久久为功”四个字——老辈人修淤地坝挡泥沙,年轻人搞生态种植,科研人员蹲点测水保数据,薪火相传,才让黄土坡慢慢换上了绿衣裳。

  如今站在新起点,宁夏的“护绿”路有了新方向:未来要搞“整流域一体化治理”,清水河、苦水河这些重点区域要啃下来;还要给水土保持“加科技”,用更精准的技术算固碳、保肥力;更要探索“生态变现”,让绿水青山能持续“生金”。

彭阳:好风光换来好日子

彭阳县阳洼流域。

  曾经,宁夏中南部是黄土的世界——旱风卷着稀疏草木,沟壑啃噬着破碎坡面,土地贫瘠、民生困顿。那些年,贫困的印记,总与这片黄土地的伤痕重叠。

  如今,彭阳县金鸡坪的花、西吉县龙王坝的梯田、海原县方堡的秋叶,都在讲述从生态脆弱区到美丽乡村的蝶变。更有彭阳县王洼小流域,在黄河流域率先点亮碳汇星火,让“绿”生“金”,反哺山河、惠及百姓。

  一片片从黄土地里长出来的绿,是宁夏写给大地的诗,更是生态文明的生动注脚。

  “过去种坡地,下点雨就眼睁睁看着土和肥往沟里跑,一亩地收不了百斤粮。”彭阳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副站长杨晓彤指着眼前的梯田,指尖划过的山坡,藏着几代人的奋斗史。1983年,全县林木覆盖率仅为3%,3万亩耕地全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78元,农民叫苦:“一年忙到头,肚子都填不饱。”

  改变,从一把铁锹、一棵树苗开始。“开春就上山,背着干粮干到天黑,10多万人一锹一锹整地,一棵一棵栽树。”彭阳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的晁永福的话语里,藏着彭阳人40多年的执着。他们摸索出“88542”隔坡反坡水平沟整地技术,让树苗成活率大幅提升;更创造出“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治理模式——山顶封山育林固土,山腰修梯田种庄稼,沟谷建坝拦泥沙,硬是把“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如今,彭阳林地保存面积达174.17万亩,森林覆盖率跃升至21.27%,成为宁夏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区之一;地变肥了:93万亩水平梯田年产粮食比治理前增产7600万公斤,农民年人均收入因水土保持增加2525元;景变美了:层层梯田入选“宁夏二十一景”,被称作“中国最美旱作梯田”,获得“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县”等荣誉。

  这抹“绿”还变成了“金”。2024年9月12日,彭阳县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签约仪式上,3.6万吨碳汇以111.6万元成交——这笔钱,将继续投入生态修复。消息经央视新闻等40多家媒体报道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彭阳的好风光,能换来真金白银。

  如今的彭阳,既是“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也是“最美中国生态旅游城市”。“显山露水、建设生态、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多赢,正在这片土地上生动上演。

  站在新起点,彭阳人没停下脚步。他们正探索“水保+”新模式,让水土保持与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要让好风光一直美下去,让好日子越过越红火。”晁永福望着远处的青山,眼里满是期待。

  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从穷山恶水到金山银山,彭阳县用40多年的实践证明:守护好风光,就能换来好日子。(记者 裴云云 文/图)

隆德:绿水青山生金淌银

2隆德县的荒山旱塬已逐步变为绿水青山。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8月18日午后,站在县城东面的六盘山山峰俯瞰,隆德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绿色海洋中。隆德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杜辉指着眼前的苍翠告诉记者:“过去的隆德,十年九旱,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多年来,隆德坚持将梯田建设与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先后实施清流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渝河流域综合治理、上岔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精准治理区域内土石山区与黄土地貌区,形成了“梁峁乔灌戴帽,山坡梯田缠腰,埂坎牧草锁边,沟道库坝林带穿靴”的综合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兴修基本农田、造林种草、生态修复、沟道坝系治理和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水土保持路子。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如今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土地产出率显著提高,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更重塑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玉皇岔村的变化是隆德县生态治理的生动缩影。“我们村过去是自治区重点扶贫村,现在可大不同了,有大小淤地坝13处、梯田1.6万亩左右,还成立了9个农业合作社。”村党支部副书记咸富强向记者细数发展成果,“村民年人均收入从过去的不到1000元,提高到现在的1.4万多元,今年预计能达到1.7万多元。”依托水土治理成效,村里调整产业结构,推广经济效益更好的地膜玉米和紫花苜蓿,扶持养殖业,驶入发展快车道,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

  在距玉皇岔村20公里的城关镇杨家店村,清流河两岸绿草如茵、流水潺潺。“这里靠近县城,我们通过植树种草改善生态、发展苗木产业,既涵养了水土,也提升了县城居民的生活质量。”杜辉介绍,近年来,隆德县依托六盘山红色旅游,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让昔日垃圾污水满地、荒沟烂滩遍布、荒山秃岭随处可见的清流河小流域焕发新生,2013年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如今,隆德县的荒山旱塬已逐步变为绿水青山。截至目前,全县共治理小流域67条,存有大、中、小型淤地坝111座,修建梯田55.2万亩,林草覆盖率达56.6%。2024年,全县水土保持率达88.64%,比固原市平均水平高7个百分点,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记者 马雨馨)

西吉:“坝窖池”里山水经

西吉县龙王坝村淤地坝,拦泥淤地、保持水土,同时兼顾防洪、灌溉等功能。

  山风掠过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的千亩梯田,洋芋叶在鱼鳞般的坡地上翻涌成翠绿浪涛。

  在西吉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工作了半辈子的技术员老冯望着满山翠绿感慨,20年前,他还踩着龙泉湾的黄土梁峁直摇头:“一场暴雨半斤土,种一坡收一簸。”

  1998年,西吉开始实施龙泉湾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以龙王坝村为治理重点,范围覆盖上堡子村、袁家河村,累计整治水土流失面积19.97平方公里。治理工程像是给大山动了场精密“手术”:148公顷梯田缠住山腰,58公里植物带锁住田埂,1850公顷沟道造林织成绿网。当淤地坝蓄起清波,山毛桃竟率先在生态“伤疤”上结出“金果”。

  多年来,治理带来的变化在沟壑间蔓延。距龙王坝村15公里的甘井村,大飞机太空营地迎来了各地星空爱好者。“多亏小流域治理打下的良好基础,村里才能把产业做起来!”村党支部书记牛耕苑说。

  甘井小流域位于西吉县新营乡,覆盖甘井村、车路湾村等6个行政村,属于黄土梁峁地貌,曾是西吉县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生态脆弱、农业生产条件差、群众生活困难,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特征。

  近年来,甘井小流域通过系统实施坡耕地治理、造林种草、沟道治理等水土保持工程,使流域内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昔日光秃的梁峁如今戴着林草“帽”、缠着梯田“带”、套着坝库“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度超90%。其中,甘井村的早熟车厘子、金色宝塔蜜薯等特色果蔬走俏市场,太空舱酒店、特色民宿吸引众多游客。2024年,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271户村民搭上生态致富“快车”。

  西吉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高鸿的记事本里,藏着西吉生态蜕变的密码:“二上三进”的治理思路让林草上山顶、农田上缓坡、坝系进沟道、科技进农田、畜牧进农户;高效节灌设施统一建设与分业配套、农村土地统一经营与农民分项获利、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统一组织与分工协作的“三统三分”机制,把零碎土地聚成村民增收致富的产业田。

  如今,西吉的山峁沟壑间,118条小流域重披绿装。2659.39平方公里流失土地褪去“黄衫”,79.85%的水土保持率化作产业底牌。新建的206座淤地坝串起沟道储水、梯田灌溉、产业联动的链条。(记者 王瑞 文/图)

海原:端“生态碗”吃“绿色饭”

  如今的海原县,山峦披上了绿绸,溪流变得清澈透亮,不仅甩掉了贫困的“铁帽子”,更是稳稳地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

  初秋时节,穿行于海原县的山峁沟壑之间,层叠的梯田如大地的琴弦,环绕山间;成片的梨树、杏树郁郁葱葱,连成绿海。这漫山遍野的绿意,正是海原人数十年如一日,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道路上挥洒汗水结出的硕果。

  “我们方堡,现在可是大变样了。”关桥乡方堡村党支部书记方鸿语气中洋溢着自豪,如今香水梨产业、林下经济、乡村旅游都发展起来了。

  作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方堡生态清洁小流域探索出一条治山理水的系统之路——它将水土综合治理、水系整治、污染防控一体推进,精心编织起一张“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之网。如今,这里的水土保持率高达74.64%,林草覆盖率跃升至80.75%,一个集休闲采摘、康养旅游、特色产业于一体的关桥梨花小镇已破茧成蝶。

  “梯田固住了土、留住了水,果树越长越旺。”方鸿说。村里通过“产业支撑旅游,旅游反哺产业”的模式,年产值突破了千万元,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纷纷返乡创业,加之生态旅游的兴起,不仅带火了当地农家乐和民宿,也让香水梨加工、林下养殖等特色产业焕发活力。

  好生态,自带“身价”。海原县不断优化这份最珍贵的绿色供给,执着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

  秋雨初霁,史店乡田拐村的红梅杏基地云雾轻绕,绿意氤氲。沿七彩步道漫步,宛若画中游。依托这方好山水,田拐村巧打“生态牌”——春赏花、夏摘果、秋观叶,林下还养殖着珍珠鸡,乡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为乡亲们拓宽了新的增收门路。

  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海原县以“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为笔,描绘出巨变的画卷。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71平方公里,建成大中型淤地坝60座,完成34座病险坝的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率提升至64.11%。一条从“黄”到“绿”再到“富”的转型之路,在脚下清晰延伸,并因此获得3项国家级表彰及4项自治区级荣誉。(记者 李昊斌 文/图)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任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