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长存。
青年代表在沙坡头合影。
外国青年展示剪纸作品。
体验扎草方格。
青年代表参观宁夏博物馆。
黄河水奔腾不息,迎来八方青年。
8月5日,以“青春同心 未来同行”为主题的2025宁夏国际青年友谊营在银川开幕。来自日本、韩国、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等8个国家的61名青年代表与宁夏19名青年相聚塞上,开启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探索与心灵对话。
“宁夏的历史文化比我想象的还要丰富”
8月6日上午,友谊营青年开启首站行程,走进宁夏博物馆,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石刻史书——宁夏岩画陈列”展厅内,展出了100余件岩画实物和175幅岩画拓片,将2万多年前原始社会人们耕作、狩猎的生产活动生动再现。“这些岩画就像一部无字的历史书,让我直观感受到了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看完岩画,日本岛根县立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四年级学生吉田圭佑告诉记者。
“岩画上记载了什么?”“西夏文字和汉字有什么联系?”青年代表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讲解员耐心解答,将每件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原来这些文物背后有这么多精彩的故事,中国的历史文化比我想象的还要丰富。”德国青年特奥·马扎克听完讲解后感慨。
“剪纸讲究‘三分剪,七分折’,折纸的步骤决定了作品的成败。”在银川非遗展示中心,青年代表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体验之旅。
“这简直太神奇了!”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贾斯敏·伊曼巴耶娃睁大了眼睛,“这些剪纸作品就像变魔术一样出现,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中国剪纸可以不用画稿,全凭手感。”在她的请求下,老师手把手指导她进行创作,从纸张选取、折纸定型到剪制图案,每一个步骤都耐心讲解。
剪刀的“咔嚓”声此起彼伏,一幅幅形态各异的窗花和栩栩如生的动物剪纸在大家的巧手中逐渐成形。贾斯敏·伊曼巴耶娃一边小心翼翼地调整剪刀的角度,一边告诉记者:“这次体验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剪纸艺术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耐心和专注。”
“这简直是人类智慧的奇迹”
8月9日,沙坡头治沙示范区烈日灼灼,迎接青年代表们的是体验扎制草方格。在治沙工程师的指导下,青年代表们共同将麦草纵横交错地压入沙中,织就一片金色网格。“这简直是人类智慧的奇迹!”拉斯·奎克特蹲在沙地上,仔细调整草格角度:“难以想象如何征服沙海。今天亲手参与这项‘中国魔方’的铺设,才真正理解为什么它被称为世界治沙典范。”
“我的家乡也面临荒漠化威胁,这种简单有效的固沙方法太值得借鉴了”。烈日下,贾斯敏·伊曼巴耶娃认真记录技术要点。青年们额头沁出汗水,却无人停歇。不久后,沙丘上出现了一片规整的草方格矩阵,如同给沙漠披上金色铠甲。
晚上,当中卫沙坡头旅游景区的夜空被熊熊篝火照亮,哈萨克斯坦青年嘹亮的民歌响起,韩国学生即兴表演的流行舞步引发全场欢呼,格鲁吉亚代表团的复调合唱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
“这是我第一次在沙漠里跳舞!”吉田圭佑抹去额头的汗水,兴奋地展示手机里刚拍摄的视频;篝火旁,银川市湖畔中学学生田洋正与德国青年特奥·马扎克讨论着各自喜欢的音乐。
在腾格里沙漠里,不同国家的青年,碰撞出青春的火花。
跨越国界的青春共鸣
友谊营中,很多青年是第一次来中国、第一次来宁夏。几天的行程,中外青年代表用脚步去丈量天地、用双手去探索未知,走进立体的宁夏,了解真实的中国。
从沙漠到绿洲,从黄河到良田,青年们一路行走,一路思考,心与心之间贴得更近。
韩国领队郑义雨已是宁夏的老朋友。“这是我第四次踏上这片土地。第一次还是四五年前,每年暑假,我都带着学生来赴这场青春之约。每一次相遇的、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新鲜面孔,是友谊营永恒的魅力所在。”行程结束时,郑义雨感慨。
“带领外国朋友过来看看美丽的新宁夏,在多个行业领域向他们展示这么多值得我们骄傲的事物,我觉得挺自豪的。”田洋告诉记者。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关键在于青年之间的交往。“通过几天友谊营活动,各国青年朋友跨越了国界、民族、语言和文化,交流思想、分享智慧,结交了真朋友、成为了好伙伴,为促进国与国之间关系发展和地方间友好关系注入了青年力量。”自治区党委外事办负责人表示。(记者 贺紫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