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宁夏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所属贺兰山农牧场,刚毕业的大学生严佳文站在四号泵房内,指尖在手机屏幕上轻轻一滑,6000亩土地的水肥灌溉系统应声启动。土壤湿度、养分含量、灌溉进度等数据实时呈现。过去需要数十人日夜奔波的大水漫灌,如今只需一人一机,即可全程智能操控。
这一场景,正是贺兰山农牧场推进垦地融合高质量发展试点中的生动缩影。
农垦管不了、地方管不好,是长期以来垦区治理的尴尬现实。贺兰山农牧场也不例外:房屋年久失修、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建设用地利用率低、产业形态传统低效。
今年1月,自治区出台14条专项政策,从土地、产业、人居、保障四个方面支持农牧场先行先试,一场以“规划引领、试点突破、政府主导、农垦参与”为核心的垦地融合改革正式启动。
改革明确“3145”总体思路:一盘棋规划、一体化推进,坚持三大原则,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通过四个关键步骤,实现规划、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五个融合。这一模式获农业农村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在规划层面,农牧场被纳入银川市国土空间总体布局,城镇开发边界内场部、居民点纳入城镇或园区规划,边界外庄点优化调整,一揽子解决土地征收、变性、供应等历史难题。
拆旧建新,土地“活”了、产业“升”了。截至目前,贺兰山农牧场农一队、农八队等5个老旧庄点完成拆迁,腾退土地393亩。原本脏乱差、隐患突出的庄点,通过复垦、产业项目植入、指标交易等方式,实现资源盘活和价值提升。
更关键的是,土地整理为产业升级奠定基础,通过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完成2.93万亩智能改造,实现增地、增产、增效,省水、省肥、省工“三增三省”。严佳文所操作的智慧云平台正是这一体系的“神经中枢”。
产业方面,农场压减传统作物,扩种甜糯玉米2000亩,通过订单农业和产加销一体化,效益增长3倍以上。扩种制种玉米1300亩,亩均收益翻倍。
“这些高产值作物对水肥调控和技术措施要求较高,正是高标准农田发挥优势的地方。”贺兰山农牧场党委书记陈宏亮说。
从“各自为政”到“共建共治”,垦地融合不仅是土地和产业的融合,更是治理机制的创新。银川市、西夏区与农垦集团建立联席协调机制,实行“周报告、月调度”,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针对权责不清的问题,明确城镇开发边界内农场社区按城镇社区管理,边界外参照农村村庄管理,同等享受政策。党建共建、部门结对、专家共助,多方联动的治理体系逐步构建,长期存在的“两不管”问题正在破解。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曾是农场最大的短板。如今,西夏区已投入700余万元改造场内公路,水、电、路、气、暖全面升级,集团化办学、卫生院改造、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等也在加快实施。“过去庄点破旧、环境差,现在住得安心、生活方便,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更有保障。”一位搬迁安置的职工感慨道。
目前,垦地双方共谋划储备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32个,总投资18.4亿元。从高标准农田到田园综合体,从生态修复到农文旅融合,一批带动性强、融合度高的项目正在加速落地。
“我们不仅要解决老问题,更要走出一条垦地融合、城乡协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自治区党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推进“两化一振兴”为契机,打造垦地融合高质量发展“农垦样本”。(记者 李峰 李昊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