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吴忠市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兴民村,连绵的黄花菜田泛起金色波浪。晾晒场边,种植户李玉与外地客商因价格僵持不下。村里合作社理事长饶燕红闻讯赶来——作为该村的“法律明白人”,她一边安抚双方,一边拨通镇司法所电话。不到半小时,由司法所、产业合作社组成的“黄花菜产业法治服务团”赶到了现场。很快,在沁人心脾的黄花菜香中,矛盾被悄然化解,双方最终接受了统一的合同范本。
这个田间地头的场景,蕴含宁夏推进“八五”普法的思考:当群众被价格纠纷、工伤赔偿、担保风险等问题所困扰时,如何让“书本里的法律条文”走进日常场景,变成能解燃眉之急的“实招”?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宁夏没有走“单向宣讲”的老路,而是以“破解民生痛点”为导向,用一系列接地气的创新举措,推动法治理念融入日常深入人心。
贺兰县洪广镇广荣村,曾有一起工伤赔偿纠纷僵持了半个月。工人小谭在雇主大刘的蔬菜大棚里受伤。“你雇我干的活,必须赔1.5万元”“医药费我最多再给6000元”——二人各执一词。最终,在村里“法律明白人”的调解下,双方达成和解。“我们村里活跃着多位‘法律明白人’,已累计化解纠纷600多件。”广荣村党支部书记蒙志明说,以前村民吵架靠嗓门,现在村里大小事都有章可循。
“给人担保要担啥责?”连日来,银川兴庆区掌政镇村民刘军拿着好友的贷款担保申请书,愁得彻夜难眠——好友说“就签个名”,但他总觉得不踏实。恰巧赶上镇上搞活动,“法治服务直通车”驶入了村庄,刘军赶来求助。村(居)法律顾问解答:“给人担保可不是小事儿,一定要充分了解对方的信誉状况和还款能力,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麻烦……”这番细致入微的讲解,让刘军心里有了数。
为让普法“活”起来,宁夏走“文化+科技”两条路:在黄河畔,17个法治文化园串联成“黄河法治带”,普法知识融入游园场景,老人带孩子散步就能学;在六盘山区,“石榴红”宣讲团用方言讲法治故事,“夫妻和睦要互敬,家庭暴力不可行”的唱段,在集市上一唱就火。对习惯用手机获取信息的年轻人,宁夏打造了“云端普法矩阵”:“宁夏法治”微信公众号、VR云展厅让群众扫码“云端学法”,培育“宁晓法”“鸿胜说交通”等30多个互联网普法IP,发布作品1000余个,让法律知识“沾着乡土气、带着时代感”。
宁夏普法实践还注重分层施策。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建立“1+3+X”学法体系,组织20.6万名工作人员参加法律知识考试,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保持100%。在校园,实现全区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全覆盖。在乡村,培养1.8万名“法律明白人”,实现每村拥有3名以上普法骨干。
“我们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服务,办事知道找谁办、怎么办,遇纠纷清楚怎么维权。”2024年,宁夏一企业负责人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出心声。针对需求,宁夏创新推出“三式联动”模式:“座谈式”问需,开民营企业纾困会,聚企业、部门、律师一起解难题;“直通式”办事,推营商环境“直通车”,企业有疑问可直接通过热线反映;“案例式”普法,组织企业旁听庭审,解读败诉案例避“坑”。截至目前,“三式联动”模式推动宁夏召开了191场民营企业纾困解难会,解决问题2000余件,投资项目审批提速40%以上。“我们制定政府信息公开答复指引,推动信息公开工作法治化、规范化运行,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营商环境法规处负责人杨雪说,今年以来,已累计答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27件、12345政务服务热线问题211件,答复率100%。
从城市社区到山间乡村,从企业服务到校园普法,从“法治服务直通车”到“云端学法”平台,宁夏用法治“活水”浇灌出累累硕果:矛盾纠纷少了,发展活力足了。宁夏“八五”普法走出创新之路,推动全民法律素养和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记者 马忠 实习生 黎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