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在宁夏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签约仪式上,石嘴山、灵武、同心等7个市、县的村集体与12家企业达成合作,涉及7个小流域12宗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变现1240万元,并撬动6380万元社会资本,转化收益将重点用于当地生态治理、村集体发展及村民分红。这是去年9月我区完成首笔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后,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
此次交易涵盖种植、畜牧、旅游康养、休闲游憩、宜居环境等多业态,呈现出数量多、范围广、种类全、金额大、机制新的特点。作为此次交易的受让方之一,同心县兴荣生态农业文旅有限公司总经理石俊东,购得同心县张家塬乡汪家塬村红柳沟小流域600亩红梅杏和121.68亩土地15年文化服务经营权。他说:“我打算投资1000多万元,对现有红梅杏嫁接改良,新建温棚、窑洞宾馆、民宿等,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今年以来,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指导支持下,自治区水利厅选取石嘴山、灵武、同心、西吉、泾源、彭阳、海原等7个市、县的典型小流域,率先启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围绕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旅游3大类23个指标,以及“确权、评估、定价、交易、分配”等关键环节,水利部门逐市(县)、逐流域统一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数据复核与成果完善;各试点市县区党委和政府积极支持,协同推进市场调研、交易方向明确、措施权属确定、生态价值评估等工作,形成“省级统筹谋划、县级抓落实”的推进机制,为12宗交易顺利落地提供保障。
“此次交易既是破解生态保护变现难的有益探索,也是推动水土保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治理模式’向政府主导、市场发力、社会参与的‘经营模式’转变的创新实践。”宁夏水土保持监测总站站长张国军说,下一步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重点推进淤地坝坝地纳入耕地占补平衡和金融支持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成更多交易。
近年来,自治区水利厅统筹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的3.96万平方公里减少至1.48万平方公里,减幅达62.6%,水土保持率提升至77.72%,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奠定坚实基础。(记者 裴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