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至23日,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所院校专家现场测产,位于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的玉米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1309.78公斤,标志着宁夏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在干旱风沙区又有了新进展。
宁夏风沙灌区是玉米主产区,但长期以来,农田风蚀沙化、保水保肥能力差、耐密品种短缺等问题制约着玉米产量。为破解这一难题,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筛选抗逆、耐密、宜机收的高产品种,通过构建沙地玉米密植高产群体与根层,优化肥水精准管理,研究沙地增碳培肥防蚀等关键技术,解析风沙地玉米高产机理,挖掘玉米产量潜力。联合自治区农技推广总站,今年在红寺堡、盐池、同心等干旱风沙区开展了玉米高产潜力攻关与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
测产现场,收割机驶过,金黄的籽粒直接倾泻入仓,省去了晾晒环节。专家组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程序,进行实地勘察、随机取样、称重、测水、计算。“在前期遭遇高温干旱、后期面临阴雨寡照的不利条件下,能实现亩产1300公斤,非常不易!”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指导组组长李少昆认为,这片示范田通过集成密植高产品种、导航单粒精播、水肥精准调控、延期低水分籽粒直收等关键技术,有效克服了环境制约,为西北风沙区玉米高产创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建议加大推广力度。
不仅在小面积攻关田取得佳绩,千亩连片示范区同样表现抢眼。在红寺堡区红寺堡镇1037亩示范方,实收折合标准水分后平均亩产1171.47公斤;盐池县冯记沟乡1106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到1216.59公斤。专家组介绍,示范方以风沙区沙地密植高产玉米品种和高质量群体构建为核心,配套滴水齐苗等关键技术,较周边传统种植亩均增产超过200公斤。同时,采用玉米低水分籽粒直收技术,有效解决了规模化生产中的籽粒晾晒难题。
宁夏农林科学院研发的“玉米密植高产低水分籽粒直收技术”及参与研发的“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已连续多年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正从宁夏走向全国,成为驱动玉米单产提升的核心力量。(记者 马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