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 宁夏点击
化育新时代“六尺巷”
​ ——探寻“寻找安详小课堂”的时代价值系列报道之五
2025-11-27 08:41:48   
2025-11-27 08:41:48    来源:宁夏日报

  “要不是遇上‘马哥’‘小妹’,我可能已不在人世了。”昨天,周山妮说起往事泣不成声。

  周山妮口中的“马哥”“小妹”是马占青、马小燕夫妇,家住石嘴山市惠农区火车站街道矿安路社区。今年6月,远嫁来宁的周山妮因无法忍受家暴而离婚,不想又查出癌症,医生诊断“如不做手术活不过3个月”。

  一天,生活无着的周山妮蹲在邻居马占青家门口蹭网刷手机,夫妻俩得知她的不幸遭遇后,将其留在家中精心照料,并发起水滴筹,社区干部、居民也纷纷捐款,帮她及时做了手术。

  11月25日,周山妮刚结束第6次化疗,身体恢复良好。

  小半年的相处,她与马占青夫妇从素不相识,变成亲如一家。

  社区干部和居民都变了

  “周山妮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映照出我们和谐社区的创建成果。以前的基层治理工作,真是一言难尽。”石嘴山市惠农区火车站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詹雅君说。

  火车站街道位于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下辖矿安路、火车站2个社区。辖区有各类企业297家,包兰铁路、京藏高速横贯南北,兴惠路、煤炭路连通东西,惠农火车站、京藏高速公路惠农出入口坐落其中。该街道常住人口3504人,流动人口则达6760人,人员构成复杂,综合治理难度大。

  火车站街道的居民楼大部分建于20世纪80年代,基础设施老化,经常堵塞的下水管道成为引发矛盾纠纷的“导火索”。

  “十天半个月堵一次,臭气熏天。”“疏通一次100元,大家为掏多少钱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能躲就躲。”……社区居民孙逢君、王战莲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

  奇怪的是,今年以来,此类矛盾纠纷逐渐消失了。

  孙逢君居住的单元,半年多时间下水管道堵塞了6次,每次他先请人疏通,邻居事后会主动分摊花销。“准备找人把管道换了,一次性解决问题。”孙逢君笑言。

  王战莲所在的单元楼道灯泡坏了,老两口主动更换。

  “矛盾纠纷少了,体谅谦让多了。邻里之间和谐相处,工作轻松了很多。”火车站街道办事处综治中心主任孙茹,用“翻天覆地”描述一年多的变化。

  数据显示,2024年,火车站街道办事处发现上报矛盾纠纷198起,今年截至目前降至92起,化解率由93.4%提高至96.8%。

  是什么促成了这些变化?

  “这是党建引领、文化赋能的成果,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力量。”时任火车站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红霞在记者采访时曾道出谜底。2024年3月,徐红霞与街道办事处近30名干部分批次参加了银川“寻找安详小课堂”的师资班学习。同月,街道办事处干部周例会上增加了一项内容——集中观看《郭文斌解读〈弟子规〉》《郭文斌解读〈朱柏庐治家格言〉》等视频,目前已学习了79期;2025年3月,街道办事处启动了半月一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书班”,干部全员参培,还邀请辖区居民参加;今年8月,每天上午半小时的“学习小课堂”开班,街道设主课堂、2个社区设分课堂,干部群众同时参加。

  起初,参加的居民并不多,口耳相传之下,学习氛围渐渐浓厚。

  如今,每次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书班”,社区礼堂座无虚席,干部常把座椅让给居民,自己站在后排听课。课程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并举行升国旗、奏国歌仪式,深入浅出地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大家一致好评。

  先正己,才能正人。改变首先从干部开始。

  “之前觉得一地鸡毛,有时力不从心,心中常堆积着一股无名火。”矿安路社区“90后”党支部书记刘瑞杰坦言,持续学习后,加深了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识。他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融入工作中,换位思考,以对待长辈之心体谅大家的难处,感觉社区工作和以前不一样了。

  申请低保、养老认证、环卫清扫、上门体检、反诈宣传、邻里活动、休闲广场建设……只要居民需要,他都真情帮助或倾力推动解决,“小刘书记”的名头越来越响,口碑和信任很快树立起来。今年,矿安路社区多年来还第一次收到辖区居民送来的3面锦旗、3封感谢信。

  2021年参加工作的“90后”街道干部田忠坤曾经是“躺平”的典型,一年内接受街道纪工委谈话5次,险些被辞退。从被动学习,到孝心被“唤醒”、周末往返六七百公里回家陪伴父母,他的变化令同事、亲朋感叹。今年防汛关键期,田忠坤主动申请加班,随时待命,遇到特殊天气冲在前,协办保障群众安全事宜,常常深夜回家。在街道阶段性工作总结中,田忠坤被评为先进个人。

  截至目前,火车站街道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干部群众达上万人次。经年累月形成的“干部干、群众看”的“吃瓜”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部克己修身、勤政为民,居民谦和礼让、互帮互助,谱写出干部、居民共创和谐社区的佳话。

  终结20余年的“拉锯战”

  “好!”2024年11月的一天,惠农区南街街道矿中社区乐新小区一处拆迁现场,几十户围观居民不时鼓掌、喝彩——困扰社区干部、群众20多年的老旧豆腐作坊、锅炉房轰然倒塌,拔掉了大家心头的一根“刺”。

  “20多年见不到阳光,大白天都得开着灯。窗户根本不敢开,屋里到处是灰尘……”事情已过去一年,该小区一楼住户张秀丽仍“谈虎色变”。

  被拆除的老旧建筑占地200多平方米,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2000年前后,乐新小区陆续新建了居民楼,其中3栋楼呈“凹”形分布,老旧建筑如“牛皮癣”卡在中间,运水车把路面轧得坑坑洼洼,污泥遍地,有的老人出入时不慎摔伤、骨折,居民生活颇受影响。

  居民投诉、社区协商、房主“坚挺”,这样的“拉锯战”上演了一年又一年。

  “老旧建筑不属于违法建筑,只要房主不松口,就不能强制拆除。”社区网格员王稳娥说,她最多时一年上门、打电话协调上百次。

  转机出现在2024年6月。当时,南街街道7个社区30多名干部进入小课堂学习后,对基层社会治理、化解矛盾纠纷有了新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前解决类似矛盾纠纷,习惯于倾向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而忽略了另一方的感受。我常常想,换成我是房主,会不会比她做得更好?”矿中社区党委书记王凯说。

  以“将心比心”的心理多次登门,房主的态度终于有所松动。社区干部帮助其解决了孙子入幼儿园等实际困难,了解到她有购置新房的打算后,还四处联系卖主,合法合规地把老房子的价值折算成“房票”,助其达成心愿。

  理解是一座桥,让真诚与谦让双向奔赴。

  这处老房子被评估机构估价13万元,她主动让价2万元,以11万元的价格抵扣买房款顺利交易。

  王堂村成为全国典型

  小桥流水、荷塘亭台、民宿庭院……初冬时节,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王堂村恬美如画。

  一大早,村子“幸福苑”里,传出《弟子规》的诵读声。“婆婆读书会”的30多人跳罢广场舞,开始诵读国学经典、读家风故事、分享学习感悟。这样的温馨场面,成了村里的“每日一景”。

  以前的王堂村,垃圾遍地、荒草丛生,刮风满天灰、下雨满脚泥,与眼前这幅和美画卷大相径庭。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王堂村是当地治安最乱的村子,经常丢东西,公安机关还打掉一个盗窃团伙。”村党支部书记杨淑英回忆。

  杨淑英说自己当了27年村党支部书记,过去很多精力都耗在纠纷化解上。“婆媳、夫妻、邻里关系紧张,天天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干仗,动辄演变为数十人参与的家族掐架。”

  婆媳不和、夫妻吵架、邻里不睦……王堂村的“脾气”像炮仗捻子,一点就着。

  2020年8月,当地妇联牵线搭桥,把“寻找安详小课堂”引进村子,志愿者陈青莲、石晓常白天蹲守村部,开启了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乡村实践。

  两人骑电动车早出晚归,上午、下午开课,中午不想叨扰村民,干脆自带干粮、水凑合用餐。村干部过意不去,专门为他们协调了一间厨房。

  这条路,两人走了4年,里程累计超过3万公里。

  “刚开始听课的人很少,有一天只来了3个人,我们咬着牙办课,硬是坚持了下来。”陈青莲说。

  慢慢地,村民发现小课堂讲的东西“管用”,能解决自己和家庭的问题,听课的人越来越多,50多个座位常常不够用,很多人就站着听。

  “婆婆读书会”由小课堂学员发起,如今已有79名成员,并带动300余人参与。

  “以前总跟儿媳妇因带娃闹别扭,学习之后明白了,互相体谅比啥都强。”“婆婆读书会”成员王秀梅笑着说,她不仅自己学,还把书中的道理讲给儿媳妇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各尽本分,婆媳矛盾就能化解。”杨淑英也从中受益,听课之后转变心态,把公婆当亲生父母对待。真心换真心,婆婆也拿她当亲闺女,有时候杨淑英忙得顾不上吃饭,婆婆就烙好饼送到村部。

  人安了,子孝了,家和了,村风民风随之大变。

  “婆婆读书会”成员不仅读书交流,还主动参与村里的环境整治、矛盾调解,成为“文明调解员”。村里设立“一约五会”,“一约”即村规民约,“五会”即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孝善理事会,并定期召开“家风议事会”。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邻里乡亲赶来帮忙。不久前,村里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评活动,评选出70余户“乡村光荣榜”“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认领率达100%,焕发出文明新气象。

  党建引领,文化铸魂,给这个古韵新村注入了精气神,也为产业兴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随着村容村貌、家风村风巨变,王堂村顺势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醋坊、农家院、民宿、东道汝窑、多肉花园等产业项目,发展林下经济,带动群众增收。目前,王堂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0万元。

  近年来,王堂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河南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河南省文明村(镇)等称号。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要求“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连接中华根脉,厚植家国情怀。

  位于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脚下的“寻找安详小课堂”,分课堂已辐射全国20多个省区的45个社区、乡村,探索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这些社区、乡村,正讲述着一个个新时代“六尺巷”的故事。(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连小芳 陈 郁 祁国昌 闵 良)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