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 专栏 -> 地评线
讲好农特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
2025-02-28 07:48:43   
2025-02-28 07:48:43    来源:宁夏日报

  近两年,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固原农文旅推介会在成都、长沙、西安等城市火热上演,六盘山牛肉涮进川渝火锅,冷凉蔬菜变身预制菜端上餐桌……这些出自宁夏六盘山下的农特产品,在全国舞台上频频亮相、崭露头角。

  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固原农特产品何以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很显然,与当地打破区域壁垒,主动“走出去”推介产品有很大关系。有道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质农产品想要被看见、卖个好价钱,光靠美誉度还不够,知名度与品牌推广同样重要。换句话说,就是要想方设法为农特产品出山“找路子”。

  乡土大地从来不缺美景、不缺好物,缺的是善于开发的思维、敢于出圈的勇气。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农产品比以往有了更加多元的推广渠道,从依托推介会让农产品“走出去”,到邀请外地客商“走进来”,再到基层干部、新农人直播带货等花式推介,各地以实打实的“出圈”之举,助力更多优质农产品走进大众视野,这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在这场推介比拼中,哪家产品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还要看谁更能讲好地域文化故事。就拿固原市来说,在一次农文旅推介活动上,西吉县副县长王永鑫当起了“导购”,现场讲解“红军粉”的由来,现场游客记住的不仅是爽滑可口的美食,还有背后令人动容的红色故事,“红军粉”也不再是简单的一碗粉,更是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载体。

  其实,农特产品生于土地、长于土地,每一粒米、每一颗果、每一片叶的背后,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风俗与文化传统,其本身就带有地域文化属性。从这个角度看,农特产品,不仅仅是餐桌上的食物,更是地域文化、农耕文明的直接体现。对于优质农产品来说,积极“破圈”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做到“扩圈”“稳圈”,就要提高“讲故事”的能力,挖掘农特产品背后的乡土故事与文化内涵,将农特产品的文化价值传递给消费者。

  正如很多人能够记住湖北秭归脐橙,不仅因为脐橙果肉细嫩、酸甜适度,也因为秭归是诗人屈原的故里,承载着丰富的楚文化历史;再如提到洛阳的牡丹鲜花饼、牡丹花茶等特色农产品,人们就会想到“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美好与浪漫。说到底,农产品年年生产、年年售卖,但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却年年积淀、年年丰满,如何用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无疑是一个值得讨论的现实话题。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文化富矿、讲好讲活乡土故事,农特产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我们乐于看到更多地方,不再把农特产品当作简单的商品推介,而让其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播者、乡土故事的讲述者,如此才能走出一条独特的本土品牌发展之路,吸引更多游客认识农特产品、选用农特产品。(沈琪)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