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站在盐池县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道湖管理站的“乏牛坡”上向四周望去,沙柳、沙棘、花棒等沙生灌木郁郁葱葱。这里曾是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如今已蜕变为生机勃勃的“绿浪坡”。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是刘记窑头村两代治沙人的接力坚守与不懈奋斗。
从昔日“黄沙窝”到今朝“绿家园”,盐池县“乏牛坡”的华丽蜕变,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保护生态是一场永不停歇的绿色接力赛,只有一棒传一棒、一代接一代,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能带来生生不息。
塞上大地的绿水青山间,这样的传承故事并不少见。在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代白芨滩人累计完成治沙造林68万亩,在沙地边缘构筑起一道南北长约60公里的“绿色长廊”;六盘山深处,三代务林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护林防火,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将茫茫六盘林海变成水库、粮库、钱库、碳库;贺兰山下,“90后”姑娘袁园从父辈手中接过废弃矿坑生态修复治理的“接力棒”,三代传承打造贺兰山下的紫色庄园……今天,当人们漫步林间感受清风拂面、沁人绿意时,这每一份绿色的馈赠,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播绿人的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是他们以愚公之志、匠人之心,让生命之绿铺满山川沟壑。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也是奋斗的颜色。那抹属于大自然最质朴的色彩,养育着万物,也惠泽千家万户。然而,越是远大的目标越是要从每个人做起,守护自然之美,呼唤每个人都能发光发热。期待更多人投身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传好绿色“接力棒”,当好生态“接班人”,共同为家园增绿,为万里河山添彩。(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