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 李雪
塞上九月,再逢民族团结月,再看如画山川邂逅交融浓情,不免让人感到格外温馨:
在银川市,200多名基层工作者齐聚一堂,绘声绘色讲述着贺兰县企业家带领各族乡亲在盐碱地上种出“致富稻”、宁夏母乳库中各族同胞捐献乳汁救助早产儿、兴庆区中山南街“石榴嫂超能团”待邻居如亲人等身边的故事;
在吴忠市利通区,社区邻居节上,宁夏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少数民族职工占比过半、市里每年将八成以上财力用于民生、又开“邻里百家宴”等成话题“热词”;
在宁东基地,将少数民族占比超过60%的303户移民纳入社区统一服务管理体系,为他们在子女上学、就医、社保待遇等方面提供各项公共服务,已成常态……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看到这样的镜头,不禁让人想起几年前一位初中生的作文:“民族团结”在我眼里,既是歌曲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历史中的“昭君出塞”、电视剧《山海情》里的守望相助,也是小区里各民族的爷爷奶奶在一起下棋、跳舞的欢声笑语,是汉族姑姑嫁给回族姑父、两家人的其乐融融,是爸爸妈妈和许多少数民族同事、好友相互尊重、常来常往,是我和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小伙伴在一个班级共同学习进步、嬉笑打闹……
镜头无声胜有声,童言无忌最真诚。现实的镜头、孩子的文字,都陈述了一个事实:在宁夏,民族团结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牢牢根植于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基本表达和肌肉记忆,是深深融入市井烟火的生活常态和集体行动。这种日常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就是对“中华民族一家亲”最动人的诠释。
这种相融是凭空就有的?当然不是。它得益于文化传统的滋养和现实奋进的双重驱动。就拿近年来说,我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推进各项工作,在加快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上下苦功,在推动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求突破,在将主要财力投向民生领域上见实效,在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上谋创新,使民族团结之花在“日常土壤”中开得更加绚丽、更加迷人。而透过那些日常的点点滴滴,透过历史和现实,也让我们看得更为透彻: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各民族只有将民族团结的理念深入人心,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于宁夏而言,民族团结是亮丽名片也是宝贵财富,更是未来指引。一如既往地秉持优良传统,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化成更细微的行动、更温暖的微笑、更真诚的帮助、更团结的奋斗,民族团结之花就能开遍山川大地、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