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敬老孝亲话题多,新闻也多。
看着满屏老人们热气腾腾的生活镜头,想到了家里的老父亲。打电话嘱咐让他也出去感受感受节日氛围,听到的还是那句话:“老了,不顶用了,哪儿都不想去。”
老了就不顶用了?看身边一些老人的状态,似乎是。退休后,告别了忙碌的工作,时间一下子多到没处打发,常人眼中本该享清福的年纪,很多人却缺少活动,社交圈子变窄,每天的“固定节目”就是买买菜、吃吃饭、看看剧、睡睡觉,说好的安逸晚年成了无聊的“等日子”。
但生活中的细节却告诉我们,实际可能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平日里,老父亲没事干就突然出现在家里,看看我们在忙些什么;碰到假期,提前几天会打电话询问可以去哪里玩;记得刚退休那会儿,他天天念叨着待在家里太闲,想找个事做换换心情……如今再想来,其实,老人嘴上的不顶用,不过是自己内心“被需要”的外在显现罢了。
因为自身价值被隐藏在生活的琐碎中,所以才会觉得不顶用;因为渴望“被需要”“被认同”却无法“被看到”,所以才会有“老了就是废了”的消极想法;因为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才会被困在“数字孤岛”上而心生悲凉……少了尊严和乐趣的老年生活,让不少“银发一族”深陷于“存在感危机”,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养老?
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随着人口老龄化呈加速发展态势,“十五五”时期将是我国人口结构变化最显著的时期,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加快提高,同时还将伴随高龄化、少子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趋势特征,人口老龄化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关键性变量,应对老龄化、确保老有所养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国之大事”。
体量庞大只是其一。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老年人的需求已经从衣、食、住、行、用等实物消费需求逐步向追求自立和自我实现转变。《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强调老年人工作的五个核心理念是“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尊严”。如今的老年人,恰如这份理念所强调的,更加追求丰富多元的生活享受,也更加注重感情的归属和自我实现。由此也不难发现,最好的养老,其实就是要满足他们的需求、肯定其价值,就是要营造一种良好氛围,让老年人能更加积极地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在剩余岁月里继续绽放生命的光彩。
当然,不可否认,生活中会有一些始终真实面对内心需求的老年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来”,积极拥抱美好生活、重新定义自我价值。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多数老年人仍处于“低活力、没目标”的状态,内心的“被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这就需要家庭、社会和个人三方共同努力,帮助老年人找回价值、融入社会,重塑晚年的精彩。从个人和家庭而言,老年人需要正视自己的内心需求,看到“余热”的存在空间;家人也需要通过陪伴、鼓励、支持等亲情的温暖,给予老人打开心门的机会,赋予他们“走出去”的勇气。此外,社会也得给力。多建老年大学、社区活动中心、兴趣小组,让老年人有地方去、有事情做、有朋友聊,让更多养老政策落地生根,让更多养老服务惠及民众,就会有无限的精彩等待绽放。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指标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也强调,“优化就业、社保等方面年龄限制政策,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等,这无疑从政策层面又一次打开了老有所养的方便之门。我们期待这样的利民政策能更多变为现实,也期待更多老年人能在被满足的需求中找到自身价值,让“老了就不顶用”的认知论调真正成为“过去式”。(严霜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