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负担”转化为“独特优势”,从“沙患之地”蜕变成“户外高地”,中卫市的突围轨迹足以说明,所谓的“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等来的,更不是要来的,而是用坚持和创新换来的。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发布《第一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地区名单》,中卫市大漠黄河户外运动目的地成功入选,成为宁夏唯一入榜者。
全国49个,西北仅有7席,宁夏唯一,中卫市到底靠什么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答案就藏在发展的来时路中。几十年前,中卫的“劣势”显而易见——既不沿边也不靠海,气候干燥、降水少、风大且多,紧邻的腾格里沙漠以每年数米的速度吞噬土地,当地一度陷入“沙进人退”的困境。然而,中卫人没有得过且过,而是选择全力突围:一方面“硬堵”,七十年如一日开展治沙工程,用麦草方格编织“大地之网”,成功“逼退”沙漠,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另一方面“活用”,不仅坚定地将治理完成的170万亩沙漠划定为生态保护区,还另辟蹊径,在合理开发的18万亩沙地上建成沙坡头、金沙海两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连续举办全国大漠健身运动会等20余项高级别赛事,让“沙漠赛场”的名气持续发酵;更打造“星星的故乡”文旅IP,将中卫塑造成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景观于一体的“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形成了“劣势转化—产业增值—生态反哺”的良性循环。
从“生态负担”转化为“独特优势”,从“沙患之地”蜕变成“户外高地”,中卫市的突围轨迹足以说明,所谓的“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等来的,更不是要来的,而是用坚持和创新换来的。可以说,没有几十年如一日的防沙治沙和“点沙成金”的创新发展,中卫市就不会从曾经的戈壁滩变成今天的金沙滩,也不会收获接踵而至的重量级“国字号”荣誉。
而这样的逆袭,于宁夏而言,并非个例。从平罗县的百万亩盐碱地由“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粮仓”,到在风、沙、阳光等“恶劣自然条件”中寻得生机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盐池滩羊、中宁枸杞等特色产业,再到“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摇身一变成为人人向往的避暑胜地……一次次华丽转身的背后,成长道路出奇一致:他们都曾面临恶劣的发展条件,却都坚守生态底线、坚持大胆创新,且在久久为功中实现了蝶变重生。这也印证了一条发展铁律——所谓劣势,从来不是发展的终点,而是新发展的起点。只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精准把握资源禀赋、大胆创新发展路径、久久为功坚持实干,任何原有的发展劣势都将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
中卫的故事不会就此结束,新时代的发展之路也将面临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和挑战。但始终把握住一点: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打破旧思维、旧路径、旧方法,坚持不懈以创新思维重构发展逻辑,顺应潮流、遵循规律、找对路径、久久为功,就一定会有越来越多地方,如中卫市一般,在扬长避短中将并不看好的发展劣势蜕变为独一无二的发展优势,描绘出一幅独具西北意象的千古绝唱。等到那时,一个个“发展包袱”变身为“前行财富”,塞上山川也必将迎来更多的涅槃新生。(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