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正值各类幼虫快速生长繁殖期,大街小巷行道树上的“蚜虫雨”开始蠢蠢欲动。在“蚜虫雨”大面积滴落之前,从4月18日起,银川市园林部门开启喷射模式,对街头树木喷药防治。
树叶开始泛油光,黏液已零星滴落
4月18日下午,阳光灿烂,在金凤区枕水花园附近,一名女士用抹布使劲擦着爱车。记者上前主动攀谈,这名女士说:“这两天晚上把车停在路边,第二天早上总发现车身上有零星的黏黏的东西。”
记者看到,这辆白色轿车车身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灰尘,可以看到一个个零星的小油点,上面粘着尘土。见此,记者朝头顶望去,只见嫩绿的树叶泛着油光,用手触摸低处的树叶,油亮的东西黏在手指上,给人一种黏糊糊的感觉。记者在树下站了一会儿,感觉有细细的“雨滴”落下,虽然这种感觉不是很明显,但拿在手中的手机屏幕上却出现一个个油亮的小点。再看行道树下停泊的其他几辆车,车顶上、车窗上都散落着零星的小油点,无形中拉低了车辆的“颜值”。
在“蚜虫雨”大面积滴落之前,4月18日起,银川市园林部门开启喷射模式,对街头树木喷药防治。
天越热,蚜虫繁殖越快,分泌物越多
车身上的小油点是什么呢?据银川市绿化一处技术员高志呈介绍,这种现象是蚜虫在作祟。“天热的时候走在树荫下,树下会有大量的黏脚的东西,好多人都说这是树上在滴蜜,其实不然。”高志呈说,蚜虫繁殖速度快,且具有飞行能力,一年当中可发生多次。天气一热,它们聚集在国槐、柳树等树木的嫩枝和幼叶上啃食,吃饱喝足后会产生大量分泌物,而黏液就是蚜虫的分泌物。树木被蚜虫侵蚀后,容易衰弱,甚至死亡。
据了解,蚜虫的特性是喜高温干燥,繁殖速度与天气温度密切相关,天气越热,蚜虫繁殖速度越快,分泌物也就越多。而银川目前的主要行道树是国槐、柳树等,这些树是蚜虫最喜欢光顾的树种,所以夏季树下经常会有黏脚的情况。蚜虫没有办法彻底根除,只能靠一遍又一遍用药来加以抑制。等到天气转冷时,蚜虫才会彻底消失。另外,恼人的蚜虫分泌物并不会影响人体健康,但是凝固后很难清除,因此市民应尽量避免在树下行走。
防治蚜虫有三招,市民发现可反映
当天,在康平路与上海路,记者看到银川市绿化一处工作人员正对路边行道树喷药防虫害。“喷洒化学药剂,能起到一定灭杀作用,会把虫害降低到可控范围内。”高志呈告诉记者,除喷药外,还将采用穿树裙、人工捕捉、打孔注药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植物病虫害进行防治消杀。
目前,银川市绿化一处正在分片打药,市民如发现有特别严重的虫害情况,可及时向绿化一处反映,以便优先处理。
据介绍,银川市园林部门对蚜虫防治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使用专门的园林绿化车辆,同时配合人工作业,对大面积林带、行道树、绿化带集中喷洒高效低毒药剂,大面积灭杀蚜虫;二是使用打孔注药的方式,将配置好的药剂注射到树干内,利用树木的蒸腾作用,让药物上升到叶片处,起到灭杀蚜虫的作用;三是使用生物制剂,利用如阿维菌素、白僵菌等生物制剂,喷洒到树木叶片上,对蚜虫进行生物防治。而各街道目前主要采用持续喷洒无公害化学药剂的方式防治蚜虫。
4-7月打药期,遇见喷药车请避让
4月18日起到五一期间,银川市绿化一处将连续对东至友爱街、西至亲水大街、北至大连路、南至六盘山路区域内的主要干道行道树进行药剂喷施,主要防治国槐、杨树、柳树等树上的蚜虫等病虫害。
其实,为了灭杀蚜虫,园林部门每年4月初就开始打药防治。“每年4月到7月都是打药期,我们开着喷药车要对银川市大街小巷的行道树喷药好几次,一辆车打药期行程可达到9000公里。”银川市绿化一处的吴师傅告诉记者,喷洒的灭虫药剂虽是低毒环保农药,但有一定刺激性气味,因此喷药车经过时,请市民及时避让,掩住口鼻,绕道而行。
据悉,绿化部门白天喷药将尽量避开市民在外活动的高峰期,夜间喷洒时段为23时至次日凌晨3时左右。因药剂本身有腐蚀性,绿化部门提醒市民注意不要将车辆停在马路边,避免因药剂喷施而腐蚀车漆。另外,今年春天气候异常,银川市绿化一处提醒小区物业、街道办等相关单位对辖区内虫害区域早干预、早防治,防止虫害串联的情况发生。
■延伸阅读
蚜虫是种古老生物
有研究者认为,蚜虫是一种古老生物,早在2.8亿年前的二叠纪早期就已出现。蚜虫发生初期在杨树叶片上为害,后期长出膜质翅,开始飞向周围危害其他植物。如不及时防治,蚜虫能使树叶变色、卷曲,进而影响树木生长,严重的导致树木及其他植物死亡。
蚜虫成虫容易飞进人的眼睛,但这种虫子不携带病毒,飞进眼睛后用清水清洗即可。如果车辆停放在蚜虫繁殖的树下,蚜虫分泌出来的黏液就会落在车上。黏液没有腐蚀性,出现这种情况尽快洗车即可。(记者 武晓瑜 樊卓妮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