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 -> 图解新闻
【 “就业创业路上的多彩人生”系列报道之三十】
陪诊师马佳钰:医院与患者之间的“桥梁”
2025-05-23 08:49:16   
2025-05-23 08:49:16    来源:宁夏日报

  马佳钰为患者取药。

  马佳钰帮助患者记录医嘱。

  马佳钰为患者咨询相关就医信息。

  马佳钰陪患者就诊。

  2019年,财税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马佳钰进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服务有限公司,最初在互联网服务部负责调度等工作,后来在门诊工作的所见所闻改变了她的职业轨迹。

  手提大包小包还要照顾孩子的宝妈、面对医院智能化操作手足无措的老人、独自就诊行动不便的患者……这些场景让她意识到,许多患者需要的不仅是就医条件上的便利,更是一份“被看见”的关怀,随后她开始主动了解陪诊师这一职业,并且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医疗知识、沟通技巧。

  “陪诊师,这个角色不仅要熟悉就医流程,更要成为患者的‘医疗导航员’和‘心理支撑者’。”2023年,马佳钰成为一名陪诊师。

  作为新兴职业,陪诊师时常会遇到一些误解。“有人问我是不是‘黄牛’,还有人怀疑我是推销保健品的。”马佳钰坦言,早期她常被患者家属防备,甚至被直接拒绝,但她用自己的真诚与实际行动改变了偏见。一位晚期癌症患者因害怕拖累家人,一度拒绝治疗。马佳钰陪诊期间坚持陪她散步、记录用药时间,甚至在她情绪崩溃时安静地听她回忆年轻时的故事。半个月后,患者的女儿感激地对她说:“你做了我们子女该做却没能做到的事。”

  这样的故事在马佳钰的陪诊经历里还有很多。

  “我一个人有点害怕,你能不能陪我去一下医院?”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她接到胰腺癌晚期独居患者王大叔的电话后立即赶往医院,帮王大叔垫付押金、办理住院。看着忙前忙后的马佳钰,王大叔感动地说:“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不想一个人面对,感谢你的陪伴。”简单一句话,瞬间让马佳钰明白,陪诊师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在患者最脆弱的时刻,用专业与共情填补医疗流程中的“情感空白”,这让她感受到这份职业的分量。

  60多岁的肺癌患者李阿姨的子女常年在国外,化疗期间,马佳钰不仅帮她预约检查、取药,更成了她倾诉的“树洞”。“医生告诉我指标不好,可我不敢告诉孩子,只能跟你说说。”李阿姨的话让马佳钰意识到,陪诊师的工作早已超越“跑腿办事”,更多时候她是患者与疾病对抗时的精神支柱,这让她体会到这份职业的温度。

  “我们不是代替患者的家人,而是医疗系统中的‘人文补充’。”马佳钰说。(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见习记者 乔新宇 文/图)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