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娟在智慧方舱内检查金耳长势,超声波雾化系统自动启动,模拟出山间的自然温湿环境。
智慧方舱内的智能环境控制系统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宁夏植安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能够生成生长曲线,并预测采收期。
眼下是金耳成熟期,入舱前仍需“全副武装”并消毒。
金耳生长期间需要24小时不间断供电,国网银川供电公司立岗供电所员工对供电线路进行检查,保障方舱正常运行。
成熟的金耳可达巴掌大小,每斤鲜菇市场价在15至20元。
眼下第二舱金耳即将出菇,贺兰县科技特派员何惠娟却有了新烦恼——慕名而来看“菌中黄金”的人太多了,而金耳又如此娇贵,经不起一点细菌感染。
金耳是一种原产于云南、贵州等高海拔地区的珍稀食用菌,能到贺兰县立岗镇金星村“安家”,靠的是食用菌智慧方舱。
这是两座长12米,宽度3米,全封闭的白色小房子,富有科技感的外观引人好奇。打开舱门,一股清凉的雾气扑面而来。待水汽消散,两排两米多高的立体支架映入眼帘,2500根菌棒整齐排列,朵朵金耳像黄菊花般绽放。
这两座方舱于今年4月18日落地金星村,5月23日首舱金耳尚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阶段,出落得十分漂亮,给了何惠娟很大信心,也让智慧方舱成了“明星”,参观者络绎不绝。
眼下成熟的是6月15日放置的第二舱。“这就是被感染了,整根菌棒都不能要了。”何惠娟拿起一朵发黑的金耳惋惜地说:“不过这两座方舱本身就是用作示范的,人气旺前景才能好。”
谈话间,智慧舱里响起呼呼声,头顶的喷淋设备开始工作,顿时水雾弥漫。“喷的是三重净化后的纯净水,能达到饮用标准呢。”何惠娟解释道,舱内分布着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传感器,可远程控制,模拟菌菇的原生环境。
据悉,从菌棒入舱到出菇,每茬金耳种植时长25至30天,每舱产量近4000斤。金耳是药食同源的菌菇,可本地销售鲜菇,也可烘干后供应给医药企业,还可以深加工制成冲泡即食的金耳羹。
“智慧舱之所以‘智慧’是因为它会根据收集到的当地数据调整算法,从而以低能耗获得高产量,属于越‘养’越‘聪明’。”何惠娟表示,以后计划投入30座方舱建成基地,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种植,还可以发展庭院经济,农户能根据自家院落大小定制方舱,让留守老人在家门口“生金”。(记者 王鼎 白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