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区“塞上黄河大闸蟹”养殖基地。
“塞上黄河大闸蟹”膏满黄肥。
现场烹饪的大闸蟹。
今年3月,养殖人员播撒刚从安徽运来的蟹苗。
养殖户张婷向客商推介“塞上黄河大闸蟹”。
蟹博会开幕前,兴庆区养殖企业负责人精心备展。
10月17日至19日,2025上海国际蟹产业博览会在上海世贸展馆举行。在这场集结了阳澄湖大闸蟹、安徽无为晚蟹、微山湖大闸蟹、高邮湖大闸蟹、兴化红膏大闸蟹等全国十余个核心产区螃蟹的擂台赛上,产自宁夏银川市兴庆区的“塞上黄河大闸蟹”一炮走红,不仅受到评委和客商的青睐,更以7项大奖的耀眼光芒,在全国蟹产业版图上牢牢占据了一席之位。
眼下,“塞上黄河大闸蟹”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爬”出西北一隅,“走”向更加广阔的全域市场,完成从区域特产到全国品牌的精彩跨越,实现从地理边缘走向消费中心的逆袭之旅。
黄河水“喂养” 大数据“把关”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奔腾不息的黄河却在贺兰山与六盘山相拥的宁夏平原放缓了脚步,冲积形成了广阔的沃野绿洲带,银川平原由此获得“塞上江南”的美誉。这里河水安澜、风光秀美、稻香鱼肥,织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传奇。
黄河的馈赠不止于灌溉。河水中的泥沙看似浑浊,却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特殊的水环境造就了“塞上黄河大闸蟹”青壳透金、白肚黄毛的优良品相,也滋养出膏满黄肥、鲜甜不腻的独特风味。
秋深水波平,塞上蟹肥时。位于黄河灌区的银川市兴庆区通贵乡“塞上黄河大闸蟹”养殖基地,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收获季。“今年的养殖规模是去年的5倍,完全能够支撑全国市场的团购订单。”养殖基地负责人张婷信心满满地说。
这片看似传统的养殖区的生产方式已悄然被科技取代:塘中布设的水质监测设备实时传输pH值、溶氧量等数据,螃蟹的养殖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北上入京城 一日半售罄
9月27日,“塞上黄河大闸蟹”北京门店开门迎客。刚出水的螃蟹经厨师现场蒸制,金黄流油的蟹黄与紧实清甜的蟹肉香气四溢,令众多食客大呼过瘾。
“第一次尝到黄河水养的大闸蟹,比想象中更鲜甜。”“蟹肉扎实,蟹膏饱满,确实不一样”“鲜味独特、价格亲民……”食客们的真实评价成为产品最好的口碑。400公斤大闸蟹一天半就被抢购一空。
“北京首店是品牌‘走出去’的第一步,今后还将在上海、西安、重庆等全国重点城市布局更多形象店。”兴庆区包抓蟹产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兴庆区深入实施现代都市农业品牌创优行动,通过智慧渔业模式提升养殖效率,目前,“塞上黄河大闸蟹”已具备年产超1000吨、产值达1.5亿元的产业规模。今后将继续以“生态为基、品质为核”,通过线下门店与线上电商协同发力,让更多人爱上“塞上黄河大闸蟹”。
沪上揽七奖 鲜甜赢口碑
10月17日,2025上海国际蟹产业博览会盛大开幕。在为期3天的博览会上,“塞上黄河大闸蟹”凭借独特的黄河文化魅力和过硬品质,圈粉无数。“个头大,蟹黄饱满,没有一丝异味,非常鲜甜。”采购商龙运在品尝后赞不绝口。
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张冬冬现场揭秘“塞上黄河大闸蟹”的鲜甜秘诀:“从黄河水到盐碱地,从昼夜温差到水草管理,‘塞上黄河大闸蟹’的鲜甜,是西北自然条件与科技养殖的完美结合。”
此次参展,兴庆区团队一举斩获“宁夏区域品牌新锐标杆奖”“大闸蟹产业发展先锋奖”“2025年度蟹宴金蟹品质奖”“养殖模式大赛最佳模式创新奖银奖”“北方大闸蟹产业潜力奖”等7个重磅奖项,还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学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未来将在良种选育、病害防控、生态养殖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为产业升级注入科技动能。
此外,兴庆区匠心打造“塞上黄河大闸蟹”高端区域公用品牌,在财政补贴、市场拓展、科技支撑、主体培育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高强度的政策支持。不仅在基础设施上“雪中送炭”,新架的电路让增氧设备24小时运转,硬化道路直通分拣车间选址地,还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编制《兴庆区2025—2030年渔业发展规划》,政府每年出资不低于100万元用于该品牌市场化推广,成立兴庆区黄河大闸蟹行业协会开展品牌运营管理,引导行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智慧化、品牌化发展。
“塞上黄河大闸蟹”的逆袭之旅,是一段从银川走向北京、上海,乃至全国的鲜味传奇和品牌佳话,更是兴庆区以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探索和实践样本。随着“塞上黄河大闸蟹”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扩大和销售触角的不断延伸,更多的国内外食客将有机会品尝到这份黄河滋养与塞上生态的双重馈赠。(记者 高晓刚 兴庆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马策 乔占云 李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