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日即将迎来冬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古代,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可见这一天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而在宁夏,这一天也有吃饺子等民间习俗。
冬至大如年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重视的一个节日。”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訸说,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人们就开始过冬至了。张訸说,古人认为冬至开始,天地阳气慢慢变强了,这也预示着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所以冬至这一天被人们认为是大吉之日,也正因如此,祭祖、聚会等传统都会在冬至这一天进行。
《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员之间甚至还有“拜冬”的礼俗。而在民间,老百姓也会互相赠予美食,走亲访友,欢度节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
“冬至在我国古代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张訸说,祭祀、祭拜这样最为重大的活动,都在冬至进行。张訸说,《清嘉录》中的“冬至大如年”一语,更是简洁明了地告诉人们,冬至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
节气循环的开始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在二十四节气里,冬至是阴阳转换的节点,从冬至开始,天地阳气慢慢变强,下一个循环重新开始。
“太阳一年在天空中运动所构成的大圆轨迹,便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黄道。”宁夏科技馆天文教师马海波介绍说,古人将这个大圆轨迹分为24份,其中的每一份便用二十四节气来一一对应。冬至是太阳黄经到达270度(黄经就是黄道上的度量坐标,按天文学惯例,以春分点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度),这一天也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最短的一天,所以冬至又叫“日短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也就是说,冬至时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一年中二十四个节气循环的开始。所以才会有“冬至阳生春又来”的说法。而冬至三候也反映出这样的阴阳转换。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就是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马海波说,从冬至起,中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九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节气。它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
宁夏习俗——吃粉汤饺子
每年冬至,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张訸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对于宁夏来说,冬至这天就有吃水饺的习俗。
《宁夏民俗大观》一书记载:到了农历十一月下旬,就是冬至节气了,家家都要吃粉汤饺子,也叫“吃头脑”,取做事有头脑之意。
而在宁夏,冬至这天吃的饺子也别有韵味。“老百姓称之为‘皮条拉石头’,皮条是凉粉,也就是粉汤饺子。”从小在银川长大的张彤说,她一直记得小时候,冬至这天,母亲给他们做粉汤饺子的情景。
“母亲很重视这一天,冬至时会早早起床打扫屋子,和面和馅包饺子。”张彤说,年纪尚幼的时候,她不太明白这一天的意义,但从她上大学离开家,加上现在自己做了母亲之后,慢慢就体会到其中的意义了,那就是在特定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家给你的温暖。“母亲识不了多少字,但每一个节气她都很虔诚地过。”张彤说,她曾经问过母亲各个节日的来历等,母亲经常会说一句话:“老年人都这么过的,照着做就是了,哪来那么多为什么。”张彤说,重拾民俗的当下,她觉得像母亲这样“照做就是”的大众,她们虔诚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记者 刘旭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