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第五届秦腔艺术节上演的《铡美案》。
票友在秦腔节上献唱。
秦腔节节目剧照。
银川市秦腔传承保护基地。
12月10日至14日,银川市第五届秦腔艺术节圆满落下帷幕。从第一届到第五届的协办工作,都由银川市凤城实验秦腔剧团承担,一届不落。相比第一届,今年的情景让这个剧团的团长王长生很吃惊,“竟然有不少年轻人出现在观众席。”其实,爱秦腔的宁夏人一直都在。
秦腔里的爱恨情仇,就是生活
在宁夏,有一个你应该很熟悉的场景:公园里,一位老爷子斜靠着柱子,在阳光下眯着眼睛,身旁的收音机音量很大,里边播放的是秦腔。即使你听不懂韵律,看不懂唱词,但一定会被这种惬意舒适的样子所吸引。
然而,秦腔可不光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宁夏是个神奇的地方,它不是秦腔的发源地,但秦腔的根却特别深,怪得很。”王长生说,他见过太多为了看秦腔顾不上吃一口饭的例子。曾经在宁南山区,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的年代,秦腔庙会却是一年不落地办了下来,在很多宁夏戏迷心中,秦腔吼到了他们的心底,秦腔里的爱恨情仇,就是生活。
第五届秦腔艺术节的开幕式上,一位叫吴文霞的票友上台发言,由于紧张,她的手一直发抖,磕磕巴巴地念着稿子,主持人笑着问她能不能唱一段,没想到的是,紧张得连稿子都念不顺溜的戏迷唱起秦腔时,一张嘴,一个身段,一个眼神,却处处到位,博得满堂喝彩。秦腔就有这样的魔力。
“我以前很不理解一个事,就是夏天天气特别热,还是会有一大帮人聚在广场上看秦腔。”80后戏迷沈小龙没想到,三年后的今天,他也成了自己不理解的人群中的一员。“说不上为什么,就想静静地听一段,有时候烦了,就想吼一嗓子。”沈小龙说,秦腔就靠“吼”,发自内心的嘶吼之后,能感到通体舒畅。
爱秦腔的人,让它在这里扎根
宁夏秦腔为什么扎根这么深?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院长李小雄说,因为有一帮深爱着秦腔的人。
李小雄和宁夏秦腔结缘,始于2007年,当时他从青海来到银川,正式成为宁夏的秦腔人。“但其实早在1996年,我代表西宁市参加西北五省区首府城市秦腔艺术交流时,就来过银川了,从那次之后,银川秦腔界的朋友就一直邀请我来银川。”说起往事李小雄依旧很动容。2007年,李小雄最终决定来到银川,两年后,他在银川实现了每个戏曲人都有的梦想,摘得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李小雄说,银川人对秦腔的热爱,对秦腔人才的执着,很让人感动,也正因如此,才会有宁夏秦腔深厚的根基和光明的未来。在银川市第五届秦腔艺术节上,表演完走下台的李小雄满头大汗,汗水流进眼眶里,眼睛都睁不开了。他微闭着眼睛,笑着说:“在家门口,给家里人唱秦腔,不卖力怎么行。”
这次秦腔艺术节,有两件事让王长生很高兴,一是在银川市文化艺术馆成立了银川市秦腔传承保护基地,用王长生的话说,“这就是有了根据地”。再就是宁夏的秦腔又有了新的血脉——“我们现在有38个10岁以下的小选手,他们都是这几年秦腔大赛中出来的,很优秀!”65岁的王长生说起这些孩子,脸上满是欣慰。(记者 刘旭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