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快递
讲述电视剧《灵与肉》幕后的故事
2018-07-11 09:09:18   
2018-07-11 09:09:18    来源:银川日报

  视剧《灵与肉》海报。

  刘洋(右)和尚铁龙剧中合照。

  拍摄现场搭建起的贺兰山七队。

  日前在央视8套热播的电视剧《灵与肉》,是一部诚意之作。这部由张贤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在保留了原著许灵均、李秀芝和郭谝子三个重要角色外,不但增添了复杂的人物关系,更是将时间线拉长,通过戏外张贤亮和戏中许灵均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集中反映了自治区60年的沧桑巨变,以及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这部剧究竟是怎样诞生的,一起来听听该剧的创作团队和演员们讲述《灵与肉》幕后的故事。

  真实而打动人心的《灵与肉》

  如今再次回想3年前在贺兰山下拍摄《灵与肉》的经历,今年85岁的李再玲,还是很骄傲。虽然只有六场戏,但每一场都能引来全场围观和喝彩。

  事实上,作为宁夏戏剧表演艺术家,李再玲已经演了一辈子戏了。从1961年被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分配到宁夏话剧团,她就与宁夏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大半辈子过去了,也亲眼见证了宁夏的变化。这次能在电视剧《灵与肉》中扮演狗来娘,也是特别受该剧总制片人杨洪涛的邀请,希望能代表宁夏演员,为这部戏增光添彩。“我是杭州人,但来宁夏大半辈子了,这里就是我家了。这部剧是给咱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的,不管戏份多少,我都会尽心尽力。”眼前这个穿着时髦的老人家爽朗地笑了起来,她说自己其实并不满意剧中的表现,“那时候胖,要是像我现在这样再瘦一些,就更符合当时的人物特点啦!”

  除了李再玲老师,在电视剧《灵与肉》中,还有一位来自宁夏话剧团的演员,也用精湛的演技,征服了观众的心。她就是李再玲老师的学生,在剧中扮演郭谝子老伴儿郭大妈的演员刘洋。

  谈起这次参与《灵与肉》拍摄的经历,刘洋说:“这个剧组真的太好了,到现在,我们这些演员都还会经常联系,像一家人一样!”要说最亲的,刘洋说,那肯定是自己剧中的老伴儿郭谝子了。从年轻时候读张贤亮小说原著《灵与肉》时,郭谝子这个人物形象就让刘洋印象深刻。在那个年代,郭谝子身上的人性之善,让原著中生活在贺兰山七队的许灵均,一直有勇气在苦难中坚持下去,最终实现了人生的蜕变。

  最让刘洋难忘的,是和尚铁龙搭对手戏的过程,其中有一出戏让她很难忘。剧中,为了救出事的干女儿李秀芝,郭大妈坐在炕上哭,求着老头管一管秀芝的事。那一场戏,她就是觉得无论如何都要护住女儿,将一个做母亲焦急的心情准确地表达了出来。而让她感动的是,即使在搭戏中只拍尚铁龙老师的背影或者侧脸,他都是投入在现场刘洋营造的氛围中,跟着她的情绪起落来搭戏,每一个表情她都看在眼里,更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那场戏拍完,刘洋哭得痛快,两人也演得很痛快。“这部戏里,大家都是这样在用心创作,像李再玲老师,也是这样,和狗来见面抱头痛哭的那场戏,就是一遍拍过的,感情表达得特别到位!”刘洋说,正是有了大家的这份用心,才让电视剧《灵与肉》变得真实而打动人心。

  宁夏演员的表演像本人一样真诚

  聊起在剧中扮演的角色郭谝子,尚铁龙回忆说,那时为了早早熟悉环境投入角色,他比剧组其他人提前一周到了银川,一连几天都在研究剧本,做好充分的准备。但等拍摄时,剧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几位演员,有的还没有从其他剧组下戏,有的还在来银川的路上,所以尚铁龙的戏便开始集中进行拍摄。那段时间,他每天拍六七场戏,一拍就是一整天,因为台词量大,又有很多感情戏和大场面的动作戏,这让当时已60岁的尚铁龙实在有些吃不消。

  “那时候我的血压一直下不来,眼底还出血,心里负担很重,因为全部拍下来有200多场,准备的时间又少,所以我连吃饭的时候都在看剧本。”尚铁龙回忆说,和其他电视剧不同,因为这部剧是向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之作,所以演员们更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为了保证拍摄顺利,我每天晚上吃安定强迫自己睡一会觉,早上一起来就喝茶喝咖啡强打精神。结果心脏病犯了,而且一直高烧不退,刘洋老师就在剧组做饭给我吃,照顾我了十几天,让我特别感动。”一提起这件事,尚铁龙就忍不住多说了几句,“咱们宁夏人真的非常热情善良,所以你看他们在剧中的表演,也像本人一样真诚。”

  此外,让尚铁龙记忆深刻的,还有一场在半夜拍的戏。那天,剧组里年纪最大的宁夏演员李再玲老师是当天晚上8点赶到拍摄现场的,虽然她在里面只有一个镜头,但还是和大家一直拍到了第二天凌晨3点多才收工,那种敬业的精神和对表演的热忱,让他非常感动。

  连绵的贺兰山像一个天然舞台

  作为宁夏影业集团董事长、电视剧《灵与肉》总制片人的杨洪涛,如今谈起这部剧中演员们的表演,依旧非常动情。“出演这部剧中重要角色的演员,全都是大家熟悉的老戏骨,在拍摄的四个月时间里,每个人都是全情投入。正是有了这样好的创作氛围,才有了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部有温度的电视剧。”

  “为了真实再现剧中故事场景,我们耗资500多万元,在距贺兰山拜寺口双塔南约一公里处,建成占地23000多平方米的贺兰山影视基地。凸显了边塞感,展现了西北大漠的风情。”杨洪涛说。

  对此,在剧中扮演贺兰山七队队长的演员逯长恩也印象深刻。“整个布景的年代感特别好,包括水槽、石磨、烟囱等等每一个道具,都特别真实,让人一下子就回到了那个年代。”逯长恩说,每天朝暮之间,连绵的贺兰山就像一个天然的舞台,让演员们在宁夏的自然风光中,投入表演,心无旁骛。“创作环境好了,大家的表演也就更到位了。有很多戏,都经过了演员的再创作,让每个角色的情感都在戏中流动起来。”

  让逯长恩印象深刻的,是一场他骑马追赶郭谝子、许灵均、狗来等人的戏,原本他这个队长只需要在队部马棚里和队员们告别,叮嘱他们安全到草场,但考虑到更好地体现队员们作为“牧马人”的这一特质,逯长恩特别提出,自己骑马追上队员们,拦住他们给他们送干粮和水。现在看来,这样的再创作,让这场戏的画面动了起来,还原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这样的细节在剧中还有很多体现,都是我们和导演、编剧一起创作的结果。”

  “今年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我的父母当年就是支援建设,从甘肃来到宁夏的。我是1961年生在宁夏,现在谁问我,我都会说我是宁夏人。”杨洪涛说,在创作这部电视剧时,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把宁夏人的情怀和精神宣传出去,把宁夏宣传出去。“宁夏多年来的发展,是一代代人智慧和精神的传承,他们将青春奉献给了宁夏,我们后辈也有责任继续建设宁夏。”(记者 王敏)

【编辑】:杨兆莲
【责任编辑】:杨兆莲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