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雕刻也叫牙雕,是指用象牙雕刻成各种实用器或工艺品的技术,也泛指各种象牙制品。在我国古代诸多的工艺美术中,象牙雕刻是一门具有独特风格的种类。
我国牙雕历史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时人们就懂得利用骨、角、牙制成雕刻品,如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及蚕纹牙雕圆形器,1959年在山东泰安市大汶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回旋纹透雕象牙梳等。商代牙刻花纹与青铜器上的纹饰雷同,牙雕可与同时代最精美的青铜器相媲美。1976年出自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牙雕夔鋬杯,杯身用整块象牙制成,雕刻连续的夔龙纹及兽面纹,嵌绿松石,造型稳重,雕刻精美,花纹繁复,为当时之罕见。春秋时期的牙雕工艺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直至西汉中期,牙雕工艺继续发展。唐代时期盛行象牙工艺,特别是染色牙刻,这时的牙雕技艺精湛,已臻成熟阶段。至明代,竹、木、牙等雕刻的小型器物,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书房与几案不可缺少的陈设与清赏。明代牙雕传世品多为雕像,佛像是当时重要的题材。
清代的象牙雕刻为我国牙雕的鼎盛时期,继承了明代的传统,已经逐步走向小品雕刻。象牙、犀角制成的笔筒、笔架、砚台、墨盒、墨床、镇纸以及文具盒、印盒、画轴、画托,是当时上流社会比较常见的工艺珍品。它的工艺多以文人故事、花鸟图案、吉祥纹饰为装饰题材,散发出浓郁的文人气息,在技艺上也有不少创新之处。此外,牙雕创制的大量精美的小件陈设和实用器具也富有想象力,品种、题材较明代丰富,如象牙宝塔、花篮、花插、牙杯等,造型优雅别致,工艺精巧。(周媛文/图,宁夏博物馆保管部)
清镂空瑞兽纹象牙器座 高4.6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9.5厘米,足径7.5厘米。器座口小腹阔,通体镂空瑞兽纹,接连交错,雕刻流畅,圈足,足外壁饰五组花卉纹,底正中一圆孔,饰一圈莲瓣纹。
清镂空瑞兽纹象牙器座 高3.2厘米,口径6厘米,腹径7.3厘米,足径6.2厘米。该件底座形如前者,纹饰相近,色泽不一,同前者乳白色相较,茜黄褐色,整器制作更显得圆润细腻。器底镂雕双层六瓣花,花瓣绽放疏密有序。
清牙雕树叶纹器座 高5厘米,口径6.3厘米,腹径9厘米,底径7厘米。小口阔腹,采用浅浮雕技法,通体自上而下雕刻四层树叶纹,第一层树叶纹叶尖向外卷曲,叶片经络及锯齿边缘雕刻清晰、干净;第二、三、四层叶片状似榆钱树叶,手法细腻,干净利落,一至三层树叶错落叠加,密而不乱;第四层叶片倒立相连构成该器圈足,设计巧妙美观。从俯视角度欣赏,自上而下立体感强烈,将器物翻转自底至口而视,层层皆为景致,繁花盛开,美景自出。整体而言,浮雕技法娴熟,极富艺术性和观赏性。
清象牙镂空草夔木底方盘 长30.7厘米,宽29.4厘米,高6.8厘米。方形,盘四边镂空透雕图案,一组对边雕刻双凤纹,凤鸟展翅欲飞,尾羽修长,流动感强烈;另一组对边雕刻草夔纹,镶嵌绿色宝石,其下底边左右各嵌绿色宝石一枚。底部镶嵌木板,四边透雕草夔纹,婀娜多姿,美观大方,极见用工之巧。
清象牙雕梅花形首饰盒 高3厘米,最大径6.5厘米。形如绽放的梅花,由盒身和器底两部分组成。盒身通体镂空雕刻,顶部五莲瓣梅花形,莲瓣内浅浮雕相同的五组花卉纹,镂空菱形纹地,正中一周凸棱,内浮雕一株花繁枝茂的桃树,蟠桃挂枝,镂雕四叶纹为地;盒身五方开光蝙蝠祥云纹,五只蝙蝠姿态各异,飞行于空;盒内底正中线刻一株系带莲蓬,底座外饰回纹。蝙蝠与蟠桃寓意吉祥,福寿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