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快递
花好月圆话中秋
2019-09-11 10:33:49   
2019-09-11 10:33:49    来源:银川晚报

  品一壶酒、吃一块月饼、赏一轮圆月……中秋就在这样的安宁与祥和中,寄托着人们“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愿望。不过说起中秋,除了赏月团圆,还有哪些值得一提的习俗呢?花好月圆话中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节日——中秋节。

  节日档案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祭月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其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有趣的习俗

  徐凤琴是宁夏本地人,在深圳工作已经十年有余。每年的清明节、中秋节、春节,她都要带着孩子们一起回到宁夏老家。

  “在每个人的心中,春节是最重要的,无论有多忙都要回家,但在我们家,中秋节和春节一样重要。”徐凤琴说,记得小时候只要一到中秋节,一家人就会聚在奶奶家的院子里,虽然九月的夜让人感到一丝凉意,但在她看来,“只有全家在一起吃个团圆饭,搬个凳子在院子里边吃月饼边赏月,那才叫过中秋。”不过,儿时家里条件不好,月饼是很多人家的

  奢侈品,但为了让孩子们吃上月饼,家里长辈会自己动手用仅有的材料做几个月饼,一家人分着吃,每个人拿到手虽然只有一小块,但还是很高兴。

  而在杨继国、何克俭主编的《宁夏民俗大观》一书中,就有这样一段宁夏人过中秋的记录——八月十五中秋节,宁夏山川家家烙大月饼,直径约40厘米,厚10厘米。饼上涂香油,饼面绘云纹、嫦娥、玉兔等图案。有条件的人家自制小月饼。月圆时,家家门前、院子里的树下、葡萄架下,摆放大饼、月饼、瓜果等祭品献月,月出东山时,男女老幼再到屋外赏月、讲故事。

  有趣的是,书中还这样写道:“1949年前,家有孕妇者,把祭祀月亮的瓜随手切成牙,预测小孩的性别。瓜牙切成单数测为男孩,瓜牙切成双数测为女孩。”对此,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訸说,其实中秋除了家人团聚、祭月祈福的传统习俗,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比如在清代,姑娘们过中秋偷葱偷菜的风俗十分盛行,俗话有:偷个葱,嫁个好老公;偷个菜,找个好女婿。已婚女子则会偷瓜求子。

  2.月饼与中秋节

  中秋赏月,不能少的是月饼。有人以为,吃月饼和送月饼,自古以来就与中秋节有关。对此,张訸介绍说,其实,情况并非如此。“初唐时,原来农历八月只有初一是节日,而无十五这个节日;相传,后来唐明皇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宫,这样民间才把八月十五这一天作为中秋节。”

  到了中唐,人们开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楼观月,而当时还没有月饼出现。说到月饼的出现最早是在南宋。不过当时的月饼与中秋节毫不相干,那时的月饼与现代月饼亦大不相同,只是作为蒸食品在饮食市场出现而已。

  专家称,月饼真正与中秋节有联系是在明代。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食和赠予良朋亲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

  等到了元代,中亚技师大量进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浆技术更加成熟并得到推广,这推动了月饼的普及。明代时,“吃月饼”已为中秋节固定风俗。

  那么,中秋送月饼风俗是怎么形成的?“这缘于‘走月’活动。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张訸解释说,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时间,‘走月’活动就已出现,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饼”更为流行,并一直影响到现代人的节日消费行为。

  3.传统文化的魅力

  说起中秋,接受采访的市民蔡云霞,提到了2015年在银川文化城举行的贺兰山东麓首届中秋献月大典。“虽然那天下着小雨,但晚上8点,人们还是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献月大典。”蔡云霞回忆说,那天的仪式,是在一段清雅的音乐中开始的。在12名身着汉服的美女参拜、两位男执事和主持陪同下,一名女主拜缓缓走上供台。随着一声“拜月”,仪式正式开始了。

  “三上香”、“三敬酒”、“诵献文”、“焚烧祝词”、“拜月”、“再拜”、“从拜”、“礼成”……传统仪式的庄重感,让在场的所有人印象深刻。“记得那次的献月大典完成后,当时的主拜还拿起切刀,将月饼切成块,让大家品尝。台下还有西瓜,其他水果自取。大家一起赏月!”蔡云霞说,在那次的中秋献月大典上看到了古老庄重的拜月仪式,让自己十分震撼。

  作为当时中秋献月大典的总顾问,宁夏著名考古学家许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饱含智慧,是传统文化长河的两大支流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根之所在。从古到今,中秋讲究的是月圆人团圆,而这也让人们与月亮之间,建起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如今,中秋民俗活动越来越丰富,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沿袭也越来越注重和讲究了。”(记者 王敏)

【编辑】:李瑶
【责任编辑】:李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