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卿团队在同心开展野外调查。
在同心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坑洼处)。
宁夏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化石标本白垩纪鹦鹉嘴龙。 记者 韩胜利 摄
隆德县高阳村蜥脚类恐龙足迹。
杨卿和团队成员一同研究化石。 记者 韩胜利 摄
同心发现的波痕纹。
在宁夏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亿万年前曾是恐龙的乐园,它们在这里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今年6月,宁夏地质博物馆科研部主任杨卿和团队有了新发现:在同心发现恐龙足迹化石。十多年来,宁夏地质博物馆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六盘山地区多次野外调查,共发现4处蜥脚类、1处兽脚类恐龙足迹化石点。
宁夏大地再一次见证了恐龙时代的辉煌。
A 同心发现恐龙足迹,初步断定为鸟脚类
“我们在同心发现了足迹化石,看着像恐龙足迹。”6月10日,收到在同心野外工作的西安地质队员报料,杨卿和团队成员怦然心动,迅速做准备,出发前往目的地进行实地调查。“在宁夏中部还没有发现过恐龙的任何遗迹,如果这次可以找到足迹化石,就可以证明这里在白垩系1亿多年前曾有恐龙活动。”这次调查让杨卿和团队既兴奋又忐忑。
杨卿十多年来一直在宁夏的各个地方寻找化石,可以称得上“化石猎人”。
宗立一,杨卿的师父,退休前是宁夏地质博物馆的副总工程师,从事地质工作40多年,现在虽已退休,但听到召唤,立刻参与到这一项目中来。师徒二人,强强联手,拥有了在荒野中读懂大自然密语的“超能力”。
因报料人没有告知具体坐标,在方圆几公里的山野中寻找目标化石,如大海捞针。行进在一处斜坡前,一大片波痕纹跃入眼前。宗立一解读:“这片波痕纹非常漂亮,波峰两侧是对称的,说明这里的水流是双向的。”
杨卿如获珍宝,边勘察边记录。“看到了波痕,闻到了足迹化石的味道。波痕纹的出现,证明这里曾经水草丰茂,这是重要证据之一。而如今,这里是宁夏中部干旱带,与那时候相比,景象迥异。令人难以想象,恐龙时代,这里生机盎然。”
这里的地层是白垩系,正好是恐龙生活的时代。一般的恐龙足迹容易在岸边形成,而这里有好多波痕纹,能否找到恐龙足迹化石,就看运气了。
爬山的过程中,团队又意外发现了大片石蚕巢。石蚕是一种有翅目昆虫的幼虫,如锥形的管,它筑起的巢形成的化石,表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浅水环境。希望越来越大,在一处裸露山体的岩层上,终于迎来高光时刻:找到了足迹化石,有模糊的,有清晰的,经现场勘探,确定为恐龙足迹。
“其一,从足迹赋存的岩层看,这个年代属于白垩纪时期,那么白垩纪很可能就是恐龙留下的足迹。其二,从足迹本身的形态和行迹特点即生物的特征,断定它是恐龙足迹。有3个比较明显的行迹,根据大小、形状,还有它行迹的特征,初步断定它是一种鸟脚类的恐龙足迹。”杨卿推测:“它们在岸边活动留下一串足迹,并且这3条足迹的大小和形状还不太一样,可能是几种不同的恐龙留下的。如果断定是鸟脚类的,这也是在新的一个区域发现的新的属种,科学意义非常重要。”
6月26日,宁夏地质博物馆杨卿和团队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对从同心采集到的恐龙足迹化石数据进行分析,他们计划再次到野外做进一步调查、研究,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一系列严谨的考证和分析,以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
B 六盘山区, 这些地方曾有恐龙出没
盛夏时节,地处隆德县观庄乡前庄村的北联池,三面环山,九峰团绕,环境清幽,凉爽舒适,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地质、自然资源。尤其令人瞩目的是,这里曾是恐龙频频踏访之地——这里的恐龙遗迹化石点是宁夏区内规模最大、最为集中、单个印记最大的化石点。
2011年,宁夏地质博物馆建馆组建科研部,宁夏恐龙足迹化石的科考由此拉开序幕。十多年来,杨卿与团队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六盘山地区多次进行野外调查,共发现4处蜥脚类、1处兽脚类恐龙足迹化石点。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的地方分别在隆德县山河乡、陈靳乡高阳村、罗家峡、北联池及泾源县香水镇。
2011年8月,在六盘山地区开展“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野外科学考察中,首次在山河乡发现同一个恐龙足迹的顶面和底面的化石,认为是鸟脚类恐龙足迹化石,为新属新种,被命名为“六盘山宁夏足迹”,被《中国古脊椎动物志》收录,后被重新鉴定为兽脚类恐龙足迹。这件化石赋存在白垩纪李洼峡组的紫红色砂岩中,距今1.2亿年左右。
2014年,高阳村的一个采石场,在采石过程中,外力将化石赋存地层之上的岩石剥离掉,使得这一组埋藏于地层中,距今1亿多年前的蜥脚类恐龙留下的足迹重见天日。
罗家峡和北联池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经专家研究鉴定,也均为蜥脚类恐龙足迹,留下足迹的恐龙臀高分别为2.96米和2.79米,行走速度分别为1.41米和0.34米每秒。这些恐龙足迹化石,经研究表明全部为四足行走且处于正常行走状态。
在香水镇发现的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经专家鉴定,是两行恐龙足迹化石,是距今1亿多年前一大一小两只蜥脚类恐龙所留下的。根据资料研究分析,留下足迹的恐龙臀高1.44米,行走速度为每秒0.64米,应该是一只比较小的恐龙。
C 亿万年前,恐龙在宁夏怎样生活?
亿万年前,六盘山地区是一个很大的湖盆,这里留下了很多恐龙足迹。在六盘山地区科考期间,在大约400平方米的平面上,看到一串整齐的由一只恐龙行走留下的34个足迹,长约30米。足迹化石保存完整,能够明确判断恐龙的行走方向。通过一系列计算,得出留下这一串脚印的“主人”臀高3.27米,每秒行走速度为0.78米。根据足迹化石赋存的岩性及沉积构造分析,造迹恐龙活动环境为离湖岸较近的浅水地带。
“这块植物化石是在灵武发现的,和恐龙是同一个时代。化石里的植物属于蕨类植物,和如今固原餐桌上的‘蕨菜’属于一类植物。”在宁夏地质博物馆,杨卿和团队科研人员正在探讨交流。手掌心大小的岩石上,植物纹路清晰可见,像艺术家一刀一刀刻上去的。
可以设想这样一幅画面:从远处森林方向传来巨大的震动声,湖边觅食的水鸟警觉地抬头四望,随时准备起飞。随着震动声渐近,几只体形巨大的史前巨兽缓缓踏上松软的滩面,它们沉重的身躯在湖边留下了一行行清晰的脚印。这些脚印历经亿万年沧海桑田,终于在今天展现在世人面前。
杨卿说,六盘山地区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保存较完整、时空分布较广、种类较丰富。发现的蜥脚类足迹、兽脚类足迹化石表明,在白垩纪,六盘山地区是恐龙繁衍生息的重要场所,为在该地区发现恐龙骨骼化石提供了重要信息。这一珍贵的古生物类地质遗迹,对研究西北地区中生代古生态、古地理环境以及恐龙足迹化石保护及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记者 陈秀梅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宁夏地质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