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广播电视台广播剧编剧马茵在录音工作间接受记者采访。记者 韩胜利 摄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中的陆城门遗址。 资料图片
作品档案
广播剧《遇见良渚》,由浙江省委宣传部和宁夏党委宣传部联合申报,该剧紧扣“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的重要论述,生动讲述了四代良渚考古人80多年使命接力。
A
打磨20多稿历时3年完成
四代人80多年接力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遇见良渚》的创作团队,是一群对声音艺术有着深刻理解和热爱的人。他们用声音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听众穿越时空‘遇见’历史的良渚。”12月18日,宁夏广播电视台广播剧编剧、导演、演员马茵,作为《遇见良渚》创作团队的编剧之一,为我们讲述了这段难忘的创作故事。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300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见证。2019年7月,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意味着良渚古城遗址所揭示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获得了国际广泛认可。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交通之声)、宁夏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中心)敏锐捕捉到了良渚题材的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历时3年创作完成了广播剧《遇见良渚》。
“这部广播剧讲述了以宋恒为代表的四代考古人、文保人和发掘、保护、研究良渚遗址的专家,历时80多年使命接力,向世界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史的波澜壮阔的历程。”马茵介绍,早在2022年剧本创作之初,创作团队秉承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理念,力求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并重。
为此,《遇见良渚》创作团队聘请由广播剧、考古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专家组成顾问团,从根源上保障剧本的专业性、艺术性和文化性。主创人员多次深入良渚采风、采访,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沉浸体验良渚文明;海量查阅史料、传记、报告文学等素材,精心打磨修改20多稿,戏剧化地呈现了申遗史实,揭示其艰难曲折,蕴含对历史和人文的深入思考。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必须要在剧本创作上下足功夫。如何将发现良渚古城遗址、考古挖掘、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等多条故事线交织并进,做到合理流畅,兼具艺术性、思想性,并非易事。”马茵坦言,主创团队并未单纯地重现5000年前古人的生产生活,而是创新性地运用梦境、时空穿越、内心独白、回忆等手法,以多视角、多维度构建起整个故事框架。比如:通过一段现代小女孩与良渚老祖先穿越时空的对话,男主角宋恒进入良渚古城遗址的梦境,探寻池中寺粮仓灰烬中发现的约20万斤碳化稻谷,重现古玉器挖掘细节等,为公众开启了一段奇妙的历史探秘之旅。
B
累计收听收看突破4.6亿次
声情并茂讲述中国故事
“我们首次以广播剧的形式表现良渚题材,与以往的广播剧不同,其中大量的环境音直接取自良渚实地,声音的表达与呈现力求动效逼真,场景具象!”今年5月18日,《遇见良渚》首播,听众聆听到了来自良渚古城遗址上空的风声沙沙、鸟鸣阵阵。考古遇阻的一声叹息、钢笔快速记录划过纸面、持续热烈的掌声、人群中的低声议论……都让听众身临其境。原创音乐结合古琴、陶埙等传统乐器及现代音乐元素,创造出古今交融的音乐风格,让听众仿佛穿越时空、沉浸遐想。通过人物演播、原创音乐、动效等共同营造的氛围,《遇见良渚》展现出考古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感染力。
《遇见良渚》播出后,累计收听收看突破4.6亿次。“《遇见良渚》,不仅是遇见良渚古城遗址、良渚守护人,更是在探寻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基因、时代价值与思想伟力的过程中,遇见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著名剧作家程蔚东对该剧评价颇高。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遇见良渚》用执着与创新,让世界听到了来自古老东方的动人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广播剧在传承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道路上的无限可能。”在马茵心中,广播剧正跨越语言的藩篱,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中国故事,用声音呈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底蕴与世界遗产的蓬勃生命力。(记者 赵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