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冰轮,文香意浓,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悄然而至。欢度元宵节,少不了一个“闹”字。
银川花博园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一场精彩纷呈的社火狂欢令人沉浸其中;海宝公园里,猜灯谜、品民俗、吃美食、看大戏,一片璀璨的灯海点亮湖城夜空;中山公园、凤凰幻城里,剪纸、投壶、踢毽子、海底捞月等民俗趣味游艺活动让人流连忘返、直呼过瘾;通贵乡的村晚、乡村美食秀,丰登镇的年味市集、农耕趣味运动会等,将新春闹元宵的节日氛围推向高潮。
元宵节,寓意团团圆圆。民间常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又道尽了节日的鲜明特质——这是一个普天同庆、全民狂欢的节日,在闹意浓浓中尽享阖家团圆的幸福、于红红火火中奔向新年好愿景。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人们的过节方式早已不再局限于吃一碗汤圆等物质层面,推动形成新的年俗和风尚,让年味更浓一些、更有时代感一些,是很多人的期待。春节期间,宁夏各地推出多样化民俗活动、品质化产品供给、创新性体验场景,文化香味、非遗韵味、地道年味拉满。大家逛起来、玩起来、闹起来,于节日文化中感悟生活意趣、享受松弛安然,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幸福图景令人回味无穷。之所以值得品味、令人回味,很大程度上源于各项活动都紧紧围绕惠民亲民展开,当与老百姓亲近了、共情了,让老百姓感受到更加便利并乐在其中,真正做到为民所需、为民所爱,年之古味就会愈加醇厚,年之新味也会津津有味。
古味也好,新味也罢,说到底还是文化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在春节期间张灯结彩,营造节日氛围。当各大公园、景点、小区里挂上大红灯笼和中国结,街道华灯璀璨,节日的氛围感一下子就出来了。不少地方推出的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古风展演、非遗手工体验、新年集市等活动成为过年流行选项;科技馆的“AI春节秀”,从观看机器人写“福”字到与机器声问答互动,令人耳目一新;社区、图书馆开展的“书香过大年”的全民阅读活动,成为各地新民俗……这些都启示我们,增强传统节日的氛围感、讲好百姓的春节故事,很多时候都需要“眼睛向下”,立足本土、面向群众做好传统民俗的传承与创新。只有文化根脉和乡愁情感有处可依、有乡可寻,文化之林才会枝繁叶茂、华盖亭亭。
有人说,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最难割舍的文化乡愁。在强调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们对过年有了更多的期待,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留住传统节日的根与魂,还要增添更多惠民亲民的新元素,让古老的传统节日焕发时代光彩、展现文化内涵。这是一份深厚的情怀,也是极富温情的文化使命。(孙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