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快递
丹青共绘山河梦 笔墨交融民族情
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巡展点亮宁夏美术馆
2025-03-18 07:09:32   
2025-03-18 07:09:32    来源:新消息报

  展览的画作涉及民族传统、风俗、现代生活等内容。

  展览的画作。

  展览的画作。

  “记得栏杆垂手处,梅花明月第三枝。”这是宋代诗人许琮的名句,说的是诗人看到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绘画佳作,就好像想起了现实中曾经亲眼所见的梅花一样。在宁夏美术馆举行的“深入基层·面向大众——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民族地区巡展”(银川站)画展现场,这两句诗具象化地展现在所有观众眼前。

  但是,还不止于此。

  在画展现场,能看到的除了跃然纸上、如在眼前的逼真画作,还能欣赏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血脉深情,更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和谐共生、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好体验。

  你会由衷地感叹:艺术,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更具有唤起感同身受的力量。

  涛声入耳 山风扑面

  大美河山如此多娇

  3月12日,站在杨占河创作的600厘米×100厘米巨幅油画《青铜古峡》前,感觉欣赏画作用的不是眼睛,而是整个心灵。

  滔滔黄河远接天际,恰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横空出世;蜿蜒奔流,正是“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豪迈壮美;群山耸立,黄河劈山开谷龙腾而出,动静相得益彰又相映成趣。终于,在画幅感观的最近点打了一个盘旋,无所阻碍地东归入海,这时候,除了“奔流到海不复回”,还有什么言语足以形容?

  但若只有壮阔,还不足以如此打动人心。

  你看,那处山峦下,那片平原上,一架水车稳稳当当地“站”在岸边。

  水车旁边,一定会有每日来车水的人,浇灌田地、伺弄庄稼、喂牛养羊、男耕女织……过着和你我一样的烟火人生。

  风吹稻花香两岸,两岸风土皆故乡。

  这就是画作的魅力。

  这也是生活的魅力。

  草原角力 搏击长空

  画里画外皆是你我

  如果说欣赏山水景观画作时,要屏息凝神,静中守静,那么看到人物肖像画作时,你一定会心跳加速,血脉偾张,甚至,还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陕西画家赵勃的油画《那达慕·摔跤》,画面中,一位“搏克沁”(摔跤手)正在用一记标准的过肩摔(俗称“大背胯”)把对手抛到空中,再拖拽回地面。那条甩起的粗壮有力的左腿、对手在风中被鼓荡成一张满帆的“搏克服”,甚至两个人四周激扬起的尘土,无一处不在彰显热血与豪情。

  深沉厚重的赭黄色块拼接组合,夸张奔放的粗线条勾勒描绘,既有大写意的空间感,又把那达慕大会上紧张激烈的摔跤比赛表现得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恰似当时场景。

  草原上的姑娘美如水,草原上的汉子壮如山!

  看到这里,想不想也换上“搏克服”,入场——或者入画——和他们一较高下。

  想!

  原来,这不是冲动,而是本能,崇尚力与美、追求强与健的人类本能。

  男儿的豪情壮志、雄壮威风被用油画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另一边,中国画的工笔作品描绘出的则是女性的笑颜如花、似水柔情。

  中国画《筑梦新时代·巾帼绽芳华》,画的是一队进行跳伞训练的女兵。画面正中,两位女兵正在整理降落伞,柳眉如叶,明眸善睐,细密的睫毛浓密挺翘。画家手中拿着的不再是画笔,倒像是为她们细心涂绘容颜的眉笔。

  但自信的眼神、微抿的嘴唇,以及头上的迷彩帽、身上的迷彩服,都在说明着:这可不是弱不禁风的娇娇女,而是不让须眉的女战士。

  画面上方,更多的伞花正在打开,从天而降,井然有序。

  伞上是花,伞下也是“花”。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谁能不心生爱怜又心生尊敬呢?

  观展赏画 不分年龄

  老少皆宜共品美图

  “这是描绘宁夏二十一景的作品《远古岩画》,表现的是古代贺兰山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集体记忆,是各民族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到‘多元一体、休戚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始物证……”宁夏美术馆工作人员吴悦和刘禹,正在给前来观展的银川唐徕中学西校区初一学生讲解参展作品。两人深入浅出的讲解,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画作蕴含的意义,又给予孩子们充分的想象空间。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讲解只是帮助孩子们打开欣赏画作的‘大门’,走进去看到什么,每个人的理解都会不一样。”吴悦说,“可能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年龄小,会看不懂,但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给人的感受不尽相同,和成年观众看到的不同,孩子们也有自己发现美的视觉和角度。”

  吴悦的话在学生的轻声讨论中得到了印证。“我觉得鹰是能听懂他们说话的,听指挥,才能配合好。”“对!要不然鹰可能就飞走了,不会去抓猎物。”……

  两位初中生讨论的是辽宁画家于京生的油画《哈萨克猎鹰》。画面中,两位哈萨克族猎手骑着骏马飞驰在草原上,臂膀上架着一只猎鹰,猎鹰振翅欲飞,身姿翔动,仿佛要冲出画框。在大人惊叹于画作的艺术表现力和画面张力时,少年们讨论的则是鹰与人的互动和默契。想想确实没错,如果没有训练有素的令行禁止,又怎么会有画作呈现出的逼真场面?

  童言无忌,童言亦无邪。

  垂髫者看得津津有味,黄发者也一样心有灵犀。

  头发花白的市民丁景成拿着几张白纸,正面写着字,背面画着图。她几乎在每一幅作品前都要驻足很久,把老花眼镜推上去细细观摩,再把眼镜扶下来写几个字,还时不时翻过纸来,勾勒上几笔。“我算是个中国画爱好者,平时在家里自己也会画些山水啊、人物啊。这次美术馆举办巡展,我已经来了两次了。这次专门拿了纸笔,方便现场记下心得体会,有点像现场听课,但老师不用讲,都在画布上。”

  是的,“都在画布上”!市井生活、烟火人间,甚至你我他的容颜、身姿、背影,早就走进了画布里。

  广东画家陈祖宁创作的中国画《立春》,画的虽然是广东的风土人情,但成群结队的人流、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写着祝福语的一条条春联,不也是贺兰县通贵大集上的真实场景和生动写照吗?

  文化传承 交流融合

  大众审美更加多元

  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具体实施,此次收到投稿作品6000余件,涵盖油画、中国画等多个画种,展出的280件作品涉及民族传统、历史、风俗以及现代生活等多个内容。本次巡展从2月28日开始,将持续至5月15日。

  “可以说,这次双年展是对中国民族美术的一次大检阅,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展示,也是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民族团结的体现。”宁夏美术馆副馆长李东星这样评价此次展览的意义。

  “巡展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欣赏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提高了公众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有助于培养大众对多元审美文化的包容和尊重,形成更加开放、多元的审美体系。尤为重要的是,巡展还起到了寄托情感与传递故事的积极意义,作品背后蕴含着人民的真挚情感、生活写实和对未来的期望,让人觉得画的是身边事,自己也是画中人。”李东星说。

  新疆画家孙黎明的油画《待嫁》中,一边整理头饰一边莞尔微笑的新疆姑娘,脸上的微笑和那一队跳伞女兵一样纯真无邪;内蒙古画家查苏娜的中国画《录取通知书》上,凑到孙子手边仔细看录取通知书的蒙古族老人慈爱而安详的表情,和河南画家潘永帅的中国画《生灵之春》里抱着小羊羔的牧民小朋友同频共振;戴永杰的油画《贺兰山长城》中呈现的赭黄色块,闪动着那达慕大会上“搏克沁”臂膀上同样厚重而有力的光泽……

  民族不同,地域有别,而情感无异。生活永远是最好的画布,以此为舞台,每个人都能站在中央。(记者 袁洋/文 韩胜利/图)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