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强简介: 舞者、导演、AIGC领域内容开拓者。 影片《冬去春来》荣获第10届亚洲微电影节金海棠奖。 影片《彼岸阳光》荣获北京国际电影节第19届特别单元最佳影片。 纪录片《古味新年》《一面之缘》在国内斩获多个大奖。 2019年开始投身于AI领域至今。
工作中的郭强。
郭强在拍摄现场。
“炽热的光,烫在我的双眼,中卫的大漠,将我热血点燃。黄河边,星空是梦的幕帘,心底的呐喊……”近期,一首名为《为中卫唱首歌》的MV在网络迅速走红,发布不久播放量便逼近百万。这首融合了大漠豪情与现代节奏的歌曲,被网友誉为“宁夏中卫版的《成都》”,引发广泛关注和对西北小城中卫的好奇。
这首歌曲的创作者,是中卫导演郭强——一个在影视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如今站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浪潮前沿的探索者。面对歌曲的爆火,他有着超越“网红效应”的更深层思考。这首歌不仅是他用AI献给家乡的一封“情书”,更是他多年来拥抱技术、探索艺术表达新边界的一次集中呈现。
AI助攻 一首歌让中卫“出圈”
MV中,歌手“琪儿”抱着吉他边弹边唱,微卷的长发随风飘扬,她的声音高亢悠扬,充满历史的沧桑感,背景分别切换至腾格里沙漠、黄河岸边、中卫向阳步行街酒吧等地,现场感很强。
广大网友纷纷在视频后面留言。网友加油啊宇宙超人表示:“美女和歌搭配起来真的很有高级感,为大宁夏喝彩。”网友刘姿说:“当年的一首《成都》唱火一座城,如今一首《为中卫唱首歌》,听了让人有想去中卫的冲动。”网友雨露说:“我在中卫工作过5年,深深爱上这座小城,民风淳朴,街道干净,地理位置特殊,旅游有特色。这首歌一定要被更多人听到。”
4月11日是《为中卫唱首歌》MV发布整一个月,记者联系到郭强时,他正忙着继续创作。“这首歌的词、曲、演唱均由AI创作,就连歌手琪儿也是AI数字人。”郭强说。
跨界经历 从“街舞小子”到“影视人”
谈及专业背景,郭强坦言自己是“影视人”。然而,在他拿起摄影机之前,街舞曾是他长达十余年的热爱所在。“十几岁开始跳街舞,跳了十几年。”郭强说,街舞带给他的是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和对音乐的深层理解能力。这三种能力,无形中塑造了他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高接受度,为日后拥抱互联网乃至AI这样的颠覆性技术打下了基础。“艺术带来的自由表达,让我最终能在影视道路上形成自己的一些见解。”他说。
郭强踏入影视行业,恰逢中国互联网崛起的时代。“过去很多东西只能在电视上看,我那时就非常相信互联网的传播力量,觉得很多想法可以通过网络来表达。”郭强先是在北京参与国内影视项目,积累经验,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宁夏。他参与的第一部宣传片,是2015年的宁夏形象片《这里是宁夏》。差不多同一时期,他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长片《那年十三》。这些早期的实践,磨炼了他的技艺,也让他对内容创作与传播有了更深的体悟。
AI尝试 让冰冷的代码有了“情感”
郭强对技术的兴趣由来已久。“从初中时在家用电脑写《传奇》私服,”他笑着提及这段早期经历,“到今天我用AI写歌、做MV、生成分镜、合成配音,这条路走了很多年。”这种与计算机和代码的长期“亲密接触”,让他对当前AI技术的发展并不陌生,充满热情。
AIGC技术的爆发,为郭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为中卫唱首歌》的诞生,便是他深入探索AI应用的成果。他展示了创作过程:输入“大漠、星空、逆境”等关键词,利用多模态协同创作,让模型在10分钟内生成了几十版歌词,他从中筛选出5版;利用开源模型结合中卫民谣调式再次进行微调,AI生成了最终旋律供他挑选;虚拟歌手“琪儿”的声音,则是在数字人声库中经过数小时反复调试,才最终确定了那略带沙哑、充满故事感的“西北女声”。
“用AI搞任何艺术创作,表面看只需要一个指令,但背后需要深厚的审美和认知。”郭强强调,“你需要判断什么是‘雅’、什么是‘俗’,如何在雅俗共赏的同时,理解互联网的传播规律。过于追求专业性可能会牺牲流量,但更高阶的专业表达未必如此。审美是关键。”MV制作也借助了如“VIDU” “RUNWAY” “即梦”“可灵”“VEO”等多个AI视频生成平台进行测试和制作,大大缩短了周期。不过,郭强认为,AI目前还处于“技术先跑一轮,人来做最终判断”的阶段,他多年的影视经验和艺术直觉在筛选和决策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你能感觉到那些冷冰冰的代码,突然有了点‘情感’的东西。第一次听到‘琪儿’唱完整首Demo时,我真的有点起鸡皮疙瘩。”
技术平权 打破了物理和资源的限制
郭强祖籍山东,父母因支援宁夏建设来宁,他在中卫长大,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中卫这个城市非常舒服,宜居!”他话锋一转,“但说实话,它曾经不太适合(创意)人才在这里长远发展,因为产业配套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你需要某个环节的专业人才时,往往找不到,他们大多聚集在大城市。”
这种人才和资源的地域差异,曾是许多地方创作者面临的困境。然而,AIGC技术的出现,正在悄然改变这一格局。“我并不觉得我待在宁夏,就只能做宁夏的市场,现在应该向国际市场去靠拢。”郭强眼中闪烁着光芒,“因为AI技术正在带来技术平权、知识平权,甚至地域平权。它打破了许多物理和资源的限制,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学习和利用它。”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为中卫唱首歌》能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关注。它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城市文化传播案例,更释放出一个信号:借助AI等新技术,即使身处非一线城市,创作者同样有机会创作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
自我转型 努力成为“掌握AI思维的创作者”
《为中卫唱首歌》的初步成功,为郭强带来了许多关注,也引发了一些讨论。有乐评人认为AI创作“太精致,缺了人情味”。对此,郭强并未止步,他正带领团队进行新的尝试——开发“AI方言库”。通过采集大量中卫方言音频,训练AI模仿当地人的语调和腔调。“将来游客扫码就能听到AI用中卫话唱《羊皮筏子谣》。”他笑着描绘,“这才是技术该有的温度。”
当然,郭强的目标不止于此。“我们团队正在做一个完整的‘AI城市IP孵化项目’,不光是歌,还有动画短片、数字人讲述者、城市情绪片段、AI生成的街景影像等。”郭强正在进行的,是一场自我转型——不是转行,而是努力成为“掌握AI思维的创作者”。用他的话说,“过去的经验、技术、美学判断依然重要,但现在必须叠加AI的效率感、模块化思维。怎么用好AI,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创作者的重新构建问题。”
问及是否担心被AI取代,这位西北汉子笃定地说:“20年前我以为电脑会抢走我的饭碗,现在它成了我的画笔。”他望向窗外,腾格里沙漠的落日正染红天际,仿佛在回应他的话语。(记者 张雪梅 图片除截图外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