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快递
春深四月好读书
2025-04-21 07:44:12   
2025-04-21 07:44:12    来源:新消息报

4006754f-dd4f-4008-afb1-21d11c488b76.png

作家彭学明分享读书故事和文学创作感悟。

读者在活动现场交流互换学习书籍。

“我与爱心妈妈共读一本书”图书分享会。

3D打印的各种玩具机器人受到孩子们青睐。

  4月19日—20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社会工作部、区直机关工委等主办的2025第五届塞上书香节暨“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在宁夏图书馆举行,“文化市集”“名家带你来读书”“我与爱心妈妈共读一本书”“春风小书桌·共读一小时”“传古拓今·古韵流芳”等多个板块活动为大家带来丰富的体验。

  在彭学明的笔下,在爱心妈妈的臂弯里,在科技赋能的屏幕前,阅读以千万种姿态生长。它可以是思想的锋芒,是温情的纽带,是创新的翅膀……

  著名作家彭学明分享阅读故事

  “好的文学,是影响世道人心的文学”

  4月20日上午,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彭学明带着长篇纪实散文《娘》、长篇小说《爹》来到宁夏图书馆,以《好的文学,不负遇见》为主题,与读者分享读书故事和文学创作感悟。他时而诙谐谈笑,时而深情诉说,给读者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阅读之旅。

  什么是好的文学?彭学明认为是给人艺术审美的文学,是传播真善美的文学,是照亮生活、点亮人生、影响世道人心的文学。关于此,他同大家分享了几个真实发生的故事。

  在南方一个贫穷的村子里,有一个小男孩因为母亲改嫁而备受屈辱。但是母亲知道读书很重要,千辛万苦把他送进学校。同时,男孩也特别爱读书,在家时除了帮母亲干活、干家务,其他时间都在读书,经常边读书边做饭,难免把饭煮糊了、把菜炒糊了……尽管生活环境糟糕,但男孩在书籍中遇到了美好的人与事,这些都潜移默化滋养了他。后来,男孩走出山沟,成为一名作家,并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

  “这个人,就是我,彭学明。”话音刚落,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紧接着,他又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宁夏西吉关于读书的故事。

  2008年,彭学明到西吉调研创建中国文学之乡的筹备工作,接触到很多基层文学爱好者。在这里,一位农民作家给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这位农民作家之前是街头小混混,整天无所事事,偷偷摸摸。有一天,他在新华书店偷了两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为了把这两本书“推销”出去,自己便先读了起来,没想到竟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他反问自己:“孙少安、孙少平也很贫穷,为什么他们就能保持那份真诚与善良,而自己却成了一个遭人唾弃的混混?”读完这本书,他开始改变自己并尝试写作,后来成为一位农民作家。

  彭学明总结道:“好书如灯,好的作品更如灯。它能在你孤独的时候陪伴你,幽暗的时候照亮你,疲惫的时候鼓舞你。它会让你变得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变得强悍、强大。”

  说起宁夏文学,彭学明认为具有显著的地域特点,虽然书写着苦难,但也彰显出熠熠闪光的人性之美。尤其是西吉县,基层作家很多,这里的不少人白天在土里刨食,晚上在家中“刨”小说、“刨”散文,真正体现了文学来源于群众、又回到群众中的创作思路。

  每座城市都有它的DNA,赋予当地作家群文学作品不同的特质。一位作家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必然离不开对自己生活的城市的书写。彭学明的很多作品就立足湘西大地,集中展示和书写湘西文化。主题讲座最后,彭学明寄语银川作家:既需要“独唱”,保持创作的独特性,也需要“合唱”,反映出一个城市创作群的共性,二者结合才能让全中国、全世界听到这座城市的“歌声”。

  书页间的温暖传递 跨越血缘的阅读之旅

  “我与爱心妈妈共读一本书”

  4月20日上午,宁夏图书馆二楼视听空间里,15对特殊的“母子”围坐在一起聆听图书分享会。“我与爱心妈妈共读一本书”活动现场,困境儿童和结对的“爱心妈妈”们共同交流阅读心得感悟,推荐共读好书。

  “为什么您总说书里还有另一个世界?”活动刚开始,银川市金凤区实验小学学生辛辛(化名)的问题仿佛一把钥匙,开启了这场跨越血缘的阅读之旅。

  作家田晓慧带来自己的著作——《36个:一个初中语文教师的家访笔记》并与大家分享道:“《送东阳马生序》里面有一句话,‘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意思是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情,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也就是说,当我们把关注点放在努力提高自己上,放在汲取知识上,放在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上,放在战胜懦弱、战胜懒惰、战胜虚荣、战胜小我上……眼前一切所遇的困境,都是自己成长路上的动力。”《36个:一个初中语文教师的家访笔记》是曾任初中语文教师的田晓慧30多年诲人不倦的真实写照,这本书记录了田晓慧对36个农民工子女的家访情况,映射了她对教书育人的关注与思考。

  “我放过羊、当过兵、教过书,这辈子最大的体会就是‘读书能让人心里亮堂’。”67岁的樊建民在分享自己的作品——《走好人生路》时说。他结合人生经历,将人生智慧化作涓涓细流,告诉孩子们要“珍惜生命、把握命运、担当使命”,特别叮嘱道:“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更要靠读书给自己撑腰。”

  随后的互动环节将这场图书分享会推向高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古诗接龙环节,孩子们争相举手。12岁的小明(化名)第一次主动站起来接了一句“低头思故乡”,掌声立刻响彻全场。小明的“爱心妈妈”——金凤区满城北街街道立交桥社区党委书记张紫娇欣慰地轻抚孩子后背,见证这名事实孤儿3年来的蜕变:从蜷缩角落到主动发言,书籍的力量正在重塑生命。

  图书分享会上,自治区妇联准备的100元购书卡与《家庭亲子阅读指导资源包》,在孩子们手中化作通往知识殿堂的通行证。辛辛看着卡面金额认真规划:“《昆虫记》要买全彩版,《草房子》也要带插画的。”

  “这不是简单的图书分享,而是构建完整的情感支持系统。”自治区妇联副主席黄莉说,这场特殊的图书分享会背后,是全区1.4万余名“爱心妈妈”与1.3万余名“小树苗”的温情相伴,大家共同编织着守护困境儿童的精神摇篮。

  智慧图书馆带来全新体验

  找书就问“宁小图” 练字可用阅读仪

  在宁夏图书馆多功能厅,12岁的王梓君正和一块屏幕“对话”。“宁小图,我要找哪吒的故事。”她的话音刚落,AI数字人“宁小图”立刻显示出《封神演义》的三个版本信息,连书架位置都标得清清楚楚。这只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冰山一角。

  宁夏图书馆二楼的智慧阅读空间,作为借书导引系统的AI视觉盘点大屏静静伫立。该屏幕可通过馆内密布的摄像头与AI条码号识别技术,将每一本图书精准定位到书架的具体列和层,方便读者自助找书。大屏幕显示,宁夏图书馆数据总数281106种,各类书籍资料应有尽有。输入“乡土中国”关键词,仅用0.01秒就检索到43条相关书籍记录,馆藏信息一目了然。

  宁夏图书馆南广场上,9岁的王怡然正用光影阅读仪练字。阅读仪把《兰亭序》的字迹投影在纸上,她跟着光影描红。“以前总觉得毛笔字难,现在像玩游戏,孩子练字的积极性都提高了。”王怡然的母亲李女士说。宁夏图书馆工作人员汪茂介绍,这台光影阅读仪还能帮孩子办手抄报、读电子书,周末仪器前总是排长队。

  一旁,7岁的马梓俊戴上VR眼镜,体验“愤怒的小鸡”游戏。为了让读者现场体验到更多数字阅读智能服务,宁夏图书馆配置了新语听书仪、光影阅读仪、数字留声机、VR虚拟现实一体机等视听阅读设备,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活动现场,读者可扫码参与奇幻读书觉醒计划,听AI数字人讲解、阅读电子书,与AR“魔法讲解员”合影对话,解锁虚实融合的奇幻世界。12岁的王君通过扫描哪吒导览图,领到了一本电子版的《封神演义》。

  宁夏图书馆网络技术部副主任刘欢介绍,宁夏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号上也部署了AI馆员及博看AI书苑,为读者呈上海量荐读视频,实现高效找书与AI馆员快速答疑等新型阅读咨询服务。在“宁夏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上点击“数字图书馆”,不仅能即刻与AI馆员互动,还能足不出户就可阅读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电子书刊、有声资源等多个模块的书籍,畅享网上阅读乐趣。(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倪会智 何娟亮/文 韩胜利/图)

【编辑】:杜爱虹
【责任编辑】:任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