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除署名外均记者 马越 摄)
宁夏图书馆内读者与AI馆员互动查找书籍。
银川市蔷薇书店一角。 记者 王瑞 摄
编者按:当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阅读生态发生了巨大转变。短视频荐书兴起、AI赋能阅读、数字阅读普及……这些改变既带来知识传播新机遇,也使深度阅读面临挑战。阅读形式在变,但对知识的渴求、对精神富足的追求始终如一。在“4·23”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们带您看短视频如何成为阅读“引子”,AI怎样解锁阅读新姿势,以及不同群体如何在数字浪潮中找到阅读节奏。让我们一同探寻互联网与阅读融合之道,在喧嚣中寻得阅读的静谧,感受阅读的永恒魅力,让全民阅读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让阅读更悦读:当书籍遇上短视频浪潮
近几年,荐书短视频、短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读者获取书籍信息的新窗口,不少图书作者借此分享心得、传播经典,也让好书走出了“深巷”。这些荐书短视频和短文究竟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不同年龄段的读者。
“我在抖音上刷到一个视频推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UP主截取了书中那段‘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对我很有冲击力,于是我立刻网购了纸质书,发现整本书的哲思和文笔比短视频呈现出的更厚重。”00后公司职员王怡瑶说,短视频荐书虽能通过生动形式让人直观感受书中片段,但内容相对单薄。就像《我与地坛》,短视频将其塑造为“治愈系散文”,实际书中还有母亲去世等更多内容未被展现。在她看来,短视频荐书只是个“引子”,无法改变自己对纸质阅读的偏爱。王怡瑶的经历印证了Z世代对碎片化信息的辩证态度——既享受其传播效率,又保持对深度阅读的坚持。
在新华书店银川书城店,90后国企职员陈浩的结账的书目里也有短视频推荐的畅销书。他表示,平时工作繁忙难以系统阅读,但抖音推送的书籍金句和解读视频,让《活着》这类经典作品重新进入读者视野。让他这个原本不太爱阅读的人,成为了潜在的图书消费者。
中年人群体同样在拥抱这种变革。80后高校从业者曹菊琴通过B站读书博主推荐,购买了多种以往较少接触的书籍,像小说、女性成长类和纪实类题材等,甚至通过微信公众号推荐购买了悬疑推理小说,极大地丰富了她的阅读习惯和阅读书单。她认为,短视频荐书能在短时间内让人了解书籍内容,且博主作为业余阅读爱好者,更易与普通读者产生共鸣,阅读体验良好,打开了新视野。
70后中学教师钱冰洁说,她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推荐购买文学、艺术、诗评或历史评传类书籍。她偶尔刷到短视频荐书,觉得能快速了解书籍内容,但还是更喜欢传统纸质阅读,尤其读一些书籍时还会做读书笔记,只是眼睛不舒服时,会选择听书。
当数字浪潮席卷银发族,年近七旬的退休教师蒋福刷手机短视频发现《作文三十六计》对孙子写作有帮助,便来到新华书店银川书城店咨询购买。他秉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也乐于通过手机接触书籍。“虽然更爱纸质书的墨香,但刷短视频看书确实方便。”蒋福的话道出了传统阅读者的矛盾与接纳。
采访中,很多受访者都表示,短视频荐书以直观、便捷的优势,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拓宽了阅读视野,成功引领更多人走进书本世界。不过,其内容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无法完全取代深度阅读。唯有将短视频荐书与传统阅读方式相互融合,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延续并升华阅读之美,让更多人在阅读中汲取知识、收获乐趣。(记者 马越)
AI与阅读“共舞”:解锁知识获取新姿势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的当下,众多阅读机构巧妙借助技术之力,持续提升服务品质,不断拓宽阅读边界,让阅读从传统的静态模式向可听、可演、可游、可交互的多元模式转变,吸引更多人投身阅读,回归阅读的纯粹本质。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融入AI元素的阅读活动,正悄然重塑大众的知识获取方式。如前,记者深入图书馆、书店,探寻这场阅读与技术融合的奇妙之旅。
步入宁夏图书馆4楼多功能厅,一场人与科技的奇妙对话正在上演。“我是AI馆员宁小图,有什么能帮您的?”“小宁,小宁,我想看《百年孤独》。”只见一位读者正与由DeepSeek强势赋能的AI数字人互动屏热切交流。转瞬之间,屏幕上清晰呈现出馆内《百年孤独》的各类版本信息以及精确的层架位置。这一精准图书查询定位功能,彻底解决了困扰读者的找书难题,而这仅仅是宁夏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一个小小缩影。
宁夏图书馆网络技术部副主任刘欢介绍,目前,智慧图书馆建设已成为公共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关键方向。为开拓服务视野,提升服务质量,宁夏图书馆近年来加速高新技术融合,全力打造多元智慧图书馆应用场景。
走进该馆2楼的“智慧阅读空间”,仿佛踏入一个充满科技感的阅读新世界。一台AI视觉盘点大屏静静伫立,作为借书导引系统,它通过馆内密布的摄像头与AI条码识别技术,能将每一本图书精准定位到书架的具体列和层,极大方便读者自助找书。体验区内,桌面听书机、电子阅读本、数字留声机、VR虚拟现实一体机等琳琅满目的视听阅读设备一应俱全,满足读者多样化阅读需求。
不仅如此,宁夏图书馆依托大数据、AI等前沿技术,除打造AI馆员外,还引入博看AI书苑、导览机器人、大数据分析系统及展示屏等。刘欢表示:“AI馆员与博看AI书苑的引入,让读者可通过文字、语音,甚至中外文多种方式输入检索信息,获取服务。通过对话,AI数字馆员还能为读者智能推荐‘塞上阅享’小程序平台资源以及全区图书馆的相关文献信息。”
值得关注的是,宁夏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号上也部署AI馆员及博看AI书苑。记者登录“宁夏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点击“数字图书馆”,便能即刻与AI馆员展开互动。馆内多种视听形式的海量图书信息触手可及,读者真正将“图书馆”装进了口袋。
记者还走访银川市新华书店银川书城店等书店,发现数字化浪潮同样推动着实体书店的变革。银川市新华书店积极拥抱变化,开启全方位数字化阅读升级战略。入驻抖音团购平台,在微信端搭建线上商城,为读者带来极致便捷的购书体验。在知识传播方面,深耕微信视频号,与全区多位文化名家携手,发布超200条优质阅读视频,激发大众对阅读的兴趣,有力推动全民阅读氛围的营造。(记者 马越)
数字浪潮翻涌:阅读永不褪色
每天早晨7:30,林月婷总会在银川市兴庆区某站台等车,然后乘坐公交车去银川市西夏区上班。“我每天通勤时间长达1个多小时。”4月18日,24岁的林月婷告诉记者,过去,她总觉得时间被浪费在路上,自从养成在公交车上用阅读App看书的习惯,一切都不一样了。“以前刷短视频,看完啥也没记住,现在我会在App的‘高分书单’里找感兴趣的书,像《平凡的世界》《人类简史》,还会关注读书博主的推荐,总能发现好书。”林月婷说,她还利用午休、排队的碎片时间阅读,1年下来,能读完20多本书。
林月婷特别提到,数字阅读不仅没有影响她的阅读质量,反而让她接触到更多元的内容。“我最近在看《人类简史》,通过电子书的超链接功能,能快速查阅相关背景知识,这种延伸阅读让我对内容的理解更深入。”在她看来,数字时代的阅读工具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关键是要保持主动阅读的意识。
除了利用碎片时间,林月婷还热衷于参加线上线下的读书分享会。“上个月参加的那场线下读书会,大家围绕《百年孤独》展开讨论,有人分享自己的理解,有人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分享与交流中,她不仅收获了知识,还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银川市蔷薇书店老板阿豪会定期举办读书会。“在每场分享会上,和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一起探讨一本书。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让我们感受到了阅读的温度。”阿豪说。
而作为全职妈妈的任燕,更关注如何用阅读陪伴孩子成长。“我女儿6岁,以前总吵着要看动画片,现在我会用听书App给她播放童话故事。”任燕发现,女儿听着生动的故事,不仅想象力变得更丰富,性格也更开朗了。“《安徒生童话》是她的最爱,有时候她还会学着故事里的情节编自己的小故事。”
对任燕来说,阅读App也让她找到了育儿的好帮手。“我会在上面找一些育儿书籍和亲子阅读指南,学到了很多和孩子沟通、陪伴的方法。”她感慨,数字时代虽然改变了阅读的方式,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从未改变。
从他们的经历不难看出,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筛选好书、增长知识,利用碎片时间高效阅读,在读书分享会中与他人共鸣,用数字工具为孩子开启阅读之门。
从筛选好书到利用碎片时间,从参加读书分享会到亲子阅读,这些阅读爱好者在数字时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阅读节奏。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他们始终在阅读中汲取力量,享受精神的富足。正如林月婷所说:“如今,读书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大家对知识的追求,对好书的热爱。”
让每一次开卷更有意义
当书页的翻动被鼠标点击代替,当油墨印刷被电子屏幕代替,很多人难免担心深度阅读被电子时代的碎片化阅读代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甲骨文到竹简再到纸张书籍,文化的载体在不断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人类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智慧的追求。
今天的时代,互联网汇集了海量的知识,有声书解放了双眼,让知识随时可以被听取;阅读App随身携带,成为了口袋里的图书馆;公众号、短视频上的碎片化阅读与推荐,节省了读者大量的选择时间,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可以说,技术的革新重塑了阅读的形态,但人们通过学习获取内容价值的内核从未改变。
从竹简到触屏手机,阅读载体的演变也让知识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不断提升。用30分钟听完一本名著,在公交车上用手机读完《百年孤独》片段,与在书房里、图书馆里捧着书本逐章钻研,形式虽有不同,但同样能够点亮人们思想之光。
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与普及,不仅为我们提供的便捷的阅读渠道和方式,同时也很大程度地消除了知识的鸿沟,给了所有人平等获得知识的可能。无论我们身在何处,身份如何,只要有需要,随时随地可以通过互联网买到或者打开一本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或信息,为我所用。
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多元的阅读方式,只要求知的欲望不灭,就能让互联网时代的每一次开卷都更加有益,始终以阅读滋养心灵,用知识延续文明。(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