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快递
大河遗韵 匠心潮声
“沿着黄河讲非遗” 宁夏非遗故事书写黄河文化风采
2025-04-29 07:57:23   
2025-04-29 07:57:23    来源:新消息报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黄河流域非遗传承弘扬,宁夏文化和旅游厅牵手黄河流域省(区)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举办“沿着黄河讲非遗”2025年黄河流域非遗巡讲(展演)活动。

  本次活动以“大河遗韵·匠心潮声”为主题,组织非遗讲解展演团队,于4月中旬至5月下旬,在黄河之岸踏歌而行,生动阐释黄河流域非遗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形象展现非遗保护传承弘扬的实践成果,共同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在非遗的故事里传响。

  宁夏作为此次活动的发起者,来自宁夏的金牌非遗讲解员们从感受西北社火的狂欢讲到羊皮筏子的浪尖,从品酌八宝茶的醇香唱到六盘山花儿的悠扬,一幕幕动人的非遗故事犹如黄河文化长河中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铺展开来……

  千年社火闹中卫——黄河金岸的狂欢盛宴

  讲解员:孙秀荣

  中卫社火是黄河流域的传统民俗瑰宝,包含扭秧歌、舞龙、耍毛驴等精彩表演。孙秀荣用激昂的鼓点和灵动的身姿,再现了千年社火独特风采,让观众们深刻体验到历史传承与现代美学的完美融合。

  扭秧歌以“十字步”“踢腿步”等技艺为核心,步伐灵动;舞龙祈愿风调雨顺,狮子滚绣球寓意五谷丰登。社火巡游中,丑角“媒婆”刘姥姥的诙谐表演尤为吸睛,其滑稽造型与互动逗乐成为西北民间艺术的鲜活注脚。如今,中卫社火与文旅深度融合,成为景区迎宾演艺的亮点,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黄河文化的烟火气息。

  黄河浪尖上的活化石——羊皮筏子

  讲解员:王 越

  羊皮筏子是黄河流域古老的渡河工具,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

  其制作需选用3—5岁公山羊皮,经扒皮、晾晒、灌油等多道工序制成气囊,再以“五四五”阵法绑扎成筏。筏工口中的黄河号子与“吹羊皮”绝技,展现着先民与黄河搏斗的智慧。

  现场,选手王越激情洋溢地讲述了羊皮筏子的传承故事,现场展示了“吹羊皮”的精湛技艺,激发了大家对这一传统技艺和文化的强烈兴趣。

  如今,羊皮筏子衍生出“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新业态,VR技术重现千年渡河场景,迷你漂流瓶成为游客挚爱,续写着黄河文化的传奇。

  盖碗喜迎天下客 三才碗里盛真情

  讲解员:李 叶

  八宝茶以“三才碗”为器,融枸杞、桂圆、核桃等八味食材,寓意生活甜蜜美满。2018年列入自治区非遗后,刘三朵品牌创新推出药食同源茶饮,零糖配方打入国际市场。直播间里,主播以“凤凰三点头”手法冲泡,演绎茶礼之美;景区舞台上,《盖碗喜迎天下客》将茶艺与歌舞结合,让游客品味“苦尽甘来”的人生哲理。八宝茶不仅是饮品,更是宁夏待客之道的文化符号。

  中华文化我传承——小剪刀·大情怀

  讲解员:侯沁言、侯卓言、鲁卫东

  石嘴山剪纸以“穿在身上的剪纸”闻名,传承人鲁卫东将传统技艺融入服饰设计。剪纸题材涵盖窗花、生肖等,技法包括折叠剪、阴阳剪等。非遗进校园活动中,青少年学习剪纸并参与研学创作,推动技艺传承。剪纸作品多次亮相央视,成为宁夏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来自石嘴山市的侯沁言、侯卓言两位小选手与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鲁卫东相互配合,以《中华文化我传承——小剪刀·大情怀》为题,用铿锵语调与现场展示结合,体现了非遗薪火相传的朝气与活力。

  解密非遗密码——宁夏滩羊二毛皮

  讲解员:韩 芳

  二毛皮取材于出生35天的滩羊羔羊,经30道工序制成,轻柔保暖,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九道弯”毛纤维具有天然保温性能,曾作为军大衣原料。现代创新应用于时装周、航天服配件等领域,出口单价达普通羊皮5倍。非遗工坊通过“企业+农户”模式带动就业,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黄河文化的延伸与创新——黄河石画

  讲解员:宋笑珍

  非遗传承人宋笑珍以黄河石为纸,将母亲河的馈赠与非遗技艺交融,独创“1+7”创新模式,推动黄河文化焕发新生。生长于黄河岸边的她,自幼受石纹启发,通过勾线、设色等技法,让普通石块蜕变为《宁夏21景》《贺兰山岩画》等艺术珍品,其中两件作品斩获国家级奖项。

  2022年成立工作室后,她以师带徒培养25名创作者,并开发枸杞文化、法治主题等12大系列作品,通过“黄河石+非遗+产业”跨界融合,让石画成为讲述宁夏故事的文化符号。

  “黄河石是流动的史诗。”宋笑珍以石为媒,将游子乡愁凝为永恒艺术,更以“石上生花”的实践,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注入文化动能,诠释非遗的当代生命力。

  九曲回澜淬精神 黄河遗韵铸图腾

  讲解员:张凤、牛有涛、朱海峰

  盐池县九曲灯阵是黄河流域的祈福民俗,源自唐代“九曲黄河阵灯会”。灯阵以365盏灯象征一年光阴,九宫八卦布局寓意福禄寿喜。游客入阵需按方位行走,体验“福禄寿喜吉祥安康顺”的美好祈愿。近年结合文旅开发,灯阵成为乡村振兴项目,2025年春节期间带动周边旅游57万余人次,展现非遗与经济的双赢。

  《花儿绽放·生生不息》

  讲解员:王 莉

  “花儿”是西北各族人民的抒情诗,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在宁夏六盘山花儿会,回、汉、撒拉等民族以歌传情,歌词即兴创作,如“上去高山望平川”以牡丹喻情,直抒胸臆。

  传承人党春仙结合现代编曲,让古老民歌焕发新生。如今,“花儿”走进校园、景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其高亢旋律回荡在黄河两岸,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坚韧与浪漫。

  一方砚台里的黄河心跳

  讲解员:林语涵笑、胡政邦

  贺兰砚是宁夏独有的传统手工艺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匠人需揣摩石纹走向,依形构思,将黄河的浪涛、贺兰山的褶皱凝于方寸之间,是中国十大名砚台之一。68岁的传承人陈美荣曾耗时三月,在黄河滩边聆听石语,雕刻出背刻二十四节气、侧雕回族“汤瓶八诊”纹的《九曲黄河砚》,诠释多元文明的交融密码。

  如今,贺兰砚通过数字技术实现跨界融合:北京中学生提取石纹设计《千里江山图》砚屏,上海设计师开发“黄河青国潮色卡”,六盘山绣娘将石纹绣入《大河锦绣图》。从手工雕刻到云端新生,贺兰砚的“黄河心跳”从未停歇,见证着中华技艺的韧性与创新。

  经纬纵横·终向“毯途”——宁夏手工毯

  讲解员:光 素

  宁夏手工毯织造技艺始于明代,兴于清代,因宫廷贡品地位被誉为“毯中官窑”。一张精品毯需经选毛、染色、编织等14道工序,采用宁夏滩羊毛与植物矿物染料,成品毯面绒长细腻,背纹古朴耐磨。

  魏海明作为国家级传承人,将濒临失传的技艺转化为产业力量,培养百余名织工,研发“鎏金铜牛”“岩画”等国潮纹样,将宁夏岩画融入地毯设计,与故宫合作复刻文物纹样,更通过“非遗+文旅”模式带动乡村振兴。如今,宁夏手工毯正以东方美学编织着黄河流域的文明密码,续写千年丝路传奇。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