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快递
世界的遗产 人类的财富
——写在西夏陵申遗成功之际
2025-07-12 10:20:10   
2025-07-12 10:20:10    来源:宁夏日报

  北京时间7月11日晚,宁夏与巴黎同频共振。

  随着世界遗产大会槌音落定,“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天起,世界遗产的“中国队”再添一名“新队员”。

  “土堆”之下,埋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

  14年来,申遗路上,宁夏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终于一朝梦圆。这一刻,西夏陵向世界展示了其久远的文化价值,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30年代,德国汉莎航空公司飞行员卡斯特尔飞越宁夏贺兰山时,用相机“定格”了山脚下一片奇怪的建筑——圆锥形“土堆”,并将照片收录进其《中国飞行》一书中。

  彼时,谁能知晓这些“土堆”下埋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亦不曾想到这里会成为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

  与田野为伴,为文物求索。约40年后,宁夏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走近这些“土堆”,捡回一些刻有神秘文字的残碑。他们翻遍史书,在浩瀚的史料中探寻蛛丝马迹。

  1972年,宁夏文物部门正式对贺兰山脚下这片区域进行系统调查和科学发掘。对比分析后,考古人员终于确认了这片“土堆”的历史身份,证实了明代《嘉靖宁夏新志》所载西夏陵处于贺兰山之东。

  对西夏陵的确认和发掘,推动了西夏考古的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夏陵的田野调查和发掘工作持续开展,考古工作者基本廓清了西夏陵总体布局、遗存构成等信息。

  惊艳时光:什么样的智慧闪耀至今

  贺兰山下,西夏陵如一部无言的史书,在风沙中低声讲述着曾经的辉煌与悲怆。作为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它不仅仅是一处陵墓群,还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原副主任王昌丰告诉记者,西夏陵遗址分布在贺兰山东麓洪积扇戈壁上,这片近40平方公里的戈壁被多条山间冲沟切分成4个自然板块,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等4类建筑遗址,出土可移动文物7100余件。

  “西夏陵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陵寝制度、陵墓建筑、营造技术等方面,充分展现了公元11至13世纪中国西北地区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以宁夏平原为中心的农牧交错地带,不同民族、不同生业、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而产生的文化融汇与创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西夏陵”申遗咨询团队负责人陈同滨说。

  夯筑技术是我国自新石器时代沿用至今的主要建筑技术之一。“从西夏陵规模和建制来看,展现了古代劳动者的智慧与毅力。比如,西夏陵陵塔以黄土混合砾石夯筑而成,夯层清楚、密实,硬度强,显示了西夏对这一技术的熟练掌握应用。”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解释说,3号陵陵塔夯土瓷实,经分析,还加入了白石灰,加之北方雨水少,植物难有存活空间,这就是西夏陵“不长草,不落鸟”的原因。

  宁夏文物考古所副研究馆员柴平平说,贺兰山多山洪,西夏陵在贺兰山下矗立几个世纪,未遭山洪毁坏,离不开建造者所修筑的防洪工程。这些古人顺地势修建的防洪工程,有些至今还在发挥作用,这也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技巧。

  多元融合,共书一部民族史诗

  漫步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游客看到的不仅是黄土夯筑的陵台和遗址,更是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历史见证。

  据文献记载,西夏境内不仅有党项人,还生活着汉、吐蕃、回鹘、契丹等多个民族。师培轶说,西夏陵全面承袭唐宋帝陵陵寝制度和传统木构建筑体系,体现出多元族群文化交流融合的现象。

  在考古发掘中,西夏陵各陵园出土力士驮碑石座11件,不同于中原文化常见的龟趺座,其造型展现出威严气势,充满力量感,是对唐宋佛教石刻艺术的创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出土文物就是最好的见证。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说:“西夏陵及其出土文物作为实物例证,生动地展示出西夏从建筑、文字到政治体制、农业生产技术等各个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西夏陵是公元11至13世纪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特殊物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院长彭向前说。

  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西夏陵申遗成功的意义超越了国界。

  世界的遗产,人类的财富。申遗成功,为西夏陵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记者 王刚)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任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