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认真聆听讲座。
杜建录
李方丽
康文武
杨云峰
观众在西夏陵博物馆参观。
观众在宁夏博物馆文创产品展区选购。
小朋友在宁夏博物馆触摸电子屏了解文物。
7月25日,由自治区版权局、宁夏博物馆主办的“西夏陵文化遗产版权开发与保护”讲座在宁夏博物馆多功能厅举行,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副主任李方丽、甘肃省博物馆产业经营处负责人康文武等专家学者,为我区博物馆、高校等单位的近百名代表带来一场版权赋能西夏陵文化遗产的头脑风暴。
双轮驱动 打造多维发力的IP生态链
西夏陵申遗成功,蕴含的版权资源成为与会专家学者展开话题的理论前提。
作为深耕西夏学研究数十年的学者,杜建录对西夏陵的每一处遗址、每一件文物都了如指掌。在他看来,只有正确认识西夏陵文化遗产价值、出土文物特点,才能更好地做好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西夏陵遗产价值主要体现在见证价值和交流价值。其出土文物数量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馆藏西夏陵文物7100件,裸露和堆积在陵区的砖瓦和琉璃残件更是不可计数。而且等级高,诸如鸱吻、龙首套兽等大型建筑构件以及龙纹碑石、石龙柱等都是皇家等级。同时,汇聚了多元文化。”杜建录说,这些都是西夏陵文化遗产版权资源的强大背景。
李方丽认为,围绕西夏陵考古发掘和西夏历史文化研究所形成的智力成果,基于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32处建筑遗址,以及关联文物所形成的摄影图片、数字建模、创意设计、美术创作、艺术衍生等,只要符合作品特征,都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版权资源。
“文化遗产的版权保护与转化,本质上是平衡历史公有性与当代创新性的艺术。”作为深耕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李方丽参与起草多项行业准则,她围绕文化遗产的版权保护与转化运用进行了系统阐述。谈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李方丽提出“双轮驱动”理念:“法律制度为文化遗产‘保底’,创造性转化为文化遗产‘赋能’。”她解释,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多层法律框架,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国际公约,到我国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再到数据安全法,共同构成防护网。
具体到西夏陵文化遗产的版权开发与保护,李方丽建议,一是利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西夏陵本体进行数字化,建立数字资产库,明确版权归属;二是建立授权机制,将数字资产库开放授权,整合全社会力量,对西夏陵版权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通过文创开发、文旅融合、影漫游创作、原宇宙拓展等方式打造“文旅+影视+游戏+数字体验”多维发力的IP生态链,最大化实现西夏陵IP破圈效应;三是以“丝绸之路”为纽带,加强区域联动,突破地理局限,以版权共享促进丝路文化共享共荣。
版权赋能 让年轻人爱上西夏陵文创
文创产品不只是纪念品,它将历史和日常生活联结起来。“要做年轻人喜欢的文创。”康文武强调,“95后”作为“数字化原住民”,消费能力强,并且喜欢有文化、有个性的产品,各色博物馆文创就是他们愿意消费的一部分。
怎么做出年轻人喜欢的文创?就是要“让文物活起来”。康文武认为,需要同时具备“文化、实用、特色、环保、创新”这几个特点。故宫的猫卫士、三星堆考古盲盒等爆火的文创产品,也兼具这样的特点。因此,在西夏陵文创产品设计时,也可以将以上元素考虑在内。“看完西夏陵博物馆,我认为西夏文、西夏武士都是很有特色的元素。比如西夏武士可以用到游戏设计中,这方面甘肃省博物馆一直在做,但是资源没有西夏陵博物馆丰富。”看完西夏陵相关文创产品,她建议设计上要更贴合年轻人审美,对受众群体进行更新,同时品类要更实用、更日常。
引流与品牌建设同样关键。各大博物馆常借助热门元素破圈,瞬间拉近与年轻群体的距离。对于西夏陵文创来说,品牌树立与版权保护相辅相成,西夏陵的“世界遗产”身份本身就是重要IP,在联名合作中需通过合同明确双方版权权责,比如授权期限、使用范围等,既保障合作方权益,也守住自身文化遗产的版权底线。
其实,西夏陵文创探索起步不晚。自2017年起,银川西夏陵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就与70余家团队合作,围绕西夏陵核心元素把关设计产品。“我们累计投入超百万元,自主设计了300余款产品,以西夏祥瑞等系列为主,部分产品还拿了大奖。”该公司市场部副部长陈晓旭说,“我们要探索文化遗产活化新路径,做好文创设计,加大版权保护力度。”
“馆内5万余件馆藏文物是创意的源泉,其中1977年出土于西夏陵的鎏金铜牛更是镇馆之宝。我们构建了涵盖历史文物、革命文物、西夏文物等五大类资源数据库,为文创开发打下坚实基础。”宁夏博物馆副馆长杨云峰介绍,宁夏博物馆已形成“IP授权+联合开发+收益分成”的馆企合作模式,并且与河南博物院联合推出黄河流域“考古盲盒”、与本地非遗项目合作推出贺兰砚文创,这些都让西夏元素焕发新彩。今年推出的“西夏陵·国宝重光”数字文创,上线即售罄,触达用户超50万人次。
尽管成绩显著,杨云峰仍清醒地认识到版权保护的短板。“我们做过调查,购买文创产品的观众中,主动了解版权信息的仅占29.21%。”他坦言,部分研发人员版权知识欠缺、数字文创权利主体界定模糊等问题,都给保护工作带来挑战。
关于西夏陵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杜建录强调必须守住“有序”的底线。“不能一哄而上,搞些不伦不类的东西。”他强调,要以“各民族共创共传共享中华民族文化”为主线,开发文创产品、打造数字体验项目。
数字加持 拓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维度
数字技术浪潮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带来新可能,如何通过版权开发打造文化IP,让古老遗产焕发新生,成为重要课题。
文化创意产业以创造力为核心,依托知识产权,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运作,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商品与服务,网络文学、数字动漫等都是其数字时代的呈现。对西夏陵文创产品设计而言,数字技术拓展了IP开发维度:3D建模的陵寝建筑版权可授权给游戏公司,AI生成的纹样变体经版权登记后可作潮玩设计元素。
宁夏黄河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副经理陈晨介绍,该公司正在开发一套以西夏陵历史背景和馆藏文物为知识点的解谜书。解谜书是一种结合游戏和阅读的创意出版物,读者需要像玩密室逃脱和剧本杀一样,通过逐步解开谜题,感受西夏陵独特的历史文化。该产品将于今年9月上市,配套的西夏陵体验游戏包也将同步上市。
数字技术能提升版权保护效率。“自今年5月30日黄河国际版权综合服务平台上线以来,已登记完成379件作品,效率同比提升55%,办理时间由以前的1个月缩短为7天。从版权交易角度来看,‘文化+数字’可以让版权作品得到最高效、最好的展示和交易。”陈晨说。
数字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已从“束之高阁”变为“主动出击”。未来,随着数字技术与版权保护深度融合,更多西夏陵文化遗产将在数字世界绽放光彩。(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雪梅 蔡莞郁/文 韩胜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