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22日至23日,“第九届西夏学国际学术会议暨西夏陵文化遗产价值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来自中国、俄罗斯、英国、日本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单位的12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学者们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西夏学创新研究、西夏陵文化遗产价值研究、西夏社会历史与文物考古研究、西夏文字文献解读、辽宋西夏金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西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发展研究,以及数智人文背景下西夏学的创新路径研究等领域展开深度研讨,为新时代西夏学研究注入新的思路与活力。
会议期间,记者围绕“共铸中华基因,准确定位西夏历史文化坐标,拓展多维研究”话题对3位专家进行独家采访。
史金波:西夏陵是多角度解读西夏社会的活化石
史金波。(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透过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基因密码,如何看待西夏陵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价值和多民族交流的特点,实证西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
“西夏陵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地位和重要价值,并突出地显示出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史金波进一步阐释道,西夏陵是中国关中以西地区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存。它以西夏皇室高等级地位显示出中国帝陵传统的恢宏气派,以高层次文化内涵展现出西夏王朝的历史文化。西夏陵西碑亭出土的西夏碑文和汉文碑文中有朕字,而且前边都空一格,说明西夏陵中有御制碑,更反映出西夏陵高等级地位。《天盛律令》规定,若对皇室、宗庙、地墓碑表、堂殿等进行损坏或盗窃者,要视为谋逆罪,处以死刑。可见西夏陵在当时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最高等级的保护。
谈及文化遗址史脉凝辉,史金波认为,西夏陵是反映西夏历史社会的突出的文化遗址。西夏的历史文献十分稀缺。近代以来,随着西夏考古事业的发展,对西夏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的调查与研究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资料大为丰富。不可移动文物的研究以西夏陵的保护、发掘和利用为重点。可移动文物的研究则以黑水城出土的大量文献文物为主。
“西夏陵是业已消失的西夏文明的有力见证,深刻地反映了西夏的历史、社会风貌,揭示了西夏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多方面的特征,使西夏陵成为多角度解读西夏社会的活化石。”史金波在接受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表示,西夏陵出土的很多文物表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比如出土于101号陪葬墓的硕大的鎏金铜牛。6号陵出土的雕龙石柱以及大量建筑遗存和出土的殿堂上的装饰构件等,既反映出它们的技艺源自中原地区,又表现出足以和中原建筑构件相媲美的创造能力,直接展现了西夏陵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特点,彰显出西夏建筑业的高超水平。西夏陵还出土了多种高级丝绸类织物。这些文物表明了西夏的铸造业、陶瓷业、石雕业、纺织业等手工业是成熟的,既向宋朝学习借鉴,又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在历史方面,7号陵碑亭中出土的西夏文残碑当中有汉康王,指的是宋高宗赵构。康王前面有个汉字,这是以主体民族名称指称南宋王朝。西夏把各民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都视为大范围中国之下的多民族政权的表现。在文化方面,碑亭出土的大量西夏文、汉文残碑证实在西夏最高等级的建筑中也使用两种文字,显示出党项族和汉族在西夏都是主要民族,两种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汇合或相互印证,用碑文的形式记录着这一时期的历史。这些残碑的撰书形式、专用词语的运用等,都显示出西夏碑文已达到了很高的文化水平。特别是在汉文残碑当中,字数比较多的可以看到都是当时中国流行的语体样式,借鉴了中原地区碑文的程式,达到了成熟的官方文字水平。
西夏陵作为一座跨学科的知识平台,让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了对西夏历史社会的了解,填补了诸多西夏历史社会的空白。
“西夏陵还展现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对此,史金波进行了深度“解码”。
西夏陵地面和出土的文化瑰宝,不仅陈述着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也为多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了特殊见证。
西夏借鉴中原地区先进文化,效法唐宋的陵寝制度,体现了西夏对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弘扬,使自身文明程度有了大幅度提升,彰显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西夏的深刻影响与广泛传播。
西夏陵6号陵汉文残碑当中有轩辕一词,结合西夏文《圣立义海》《孙子兵法》等文献中有黄帝、轩辕的记载,进一步证实西夏崇敬轩辕这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并且在西夏陵这一高等级建筑的碑文中有明确的体现。这反映出西夏在文化渊源上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认同,体现出中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已经深深扎根于西夏文化当中。
“西夏陵以其独特的风采见证了近两个世纪的西夏王朝历史,清晰地显示出中华文明在西夏的传承与发展脉络,透视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与各民族深度融合的历程。”谈及研究西夏陵的意义,史金波表示,人们从中可以感受那段辉煌历史的脉动与回响,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传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近距离触摸西夏文明辉煌的历史脉络,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陈育宁:西夏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有力见证
陈育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西北内陆走向“世界舞台”,西夏陵申遗成功让这片沉睡近千年的历史遗迹再次走进大众视野,吸引各方瞩目。
历史,记录过往;文化,流传千年。
西夏陵,承载着一个王朝的兴衰历史;“印刻”着西夏近200年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成果。
回望这段历史,透过文物和文献,西夏陵还有哪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西夏陵的文化遗产价值?
宁夏大学教授陈育宁认为,西夏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有力见证。
“西夏陵申遗成功,不仅有我国学者多年来在学术上的充分准备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巨大付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理论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点为指导,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科学地阐释西夏历史文化和西夏陵所包含的突出文化价值,取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认可。”陈育宁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西夏陵作为多元文化交融影响的见证,其空间布局、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制承袭了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与丧葬传统,并见证了西夏王朝在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丝绸之路文化与商业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这个结论,正是我国学者多年来探讨西夏陵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结果。
西夏陵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陵寝制度的体现。建立帝王陵寝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标志之一,从秦汉到唐宋,我国古代帝王陵寝选址布局、建筑形制、陪葬制度日臻完善。西夏陵的出现,正是以唐宋陵寝制度为文化背景。西夏陵区的帝陵和陪葬墓,和中原王朝的皇家陵园基本一致,整个陵园是一个整体,构成的内容、陪葬的方式也基本相似。其规模和模式都显示着帝王尊贵的身份和去世以后仍然至高无上的地位。帝王陵寝是官式建筑中最高级别的代表,体现着封建制度的等级和伦理,这些都与中原王朝是一脉相承的。
西夏陵建筑是对中原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西夏陵仿宋陵而作,建筑群体的布局传承了中原传统庭院以中轴线为中心,自南向北对称布局的形制。单体建筑及建筑构件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木构架大屋顶殿式建筑风格。建筑工程技法及结构与宋朝编撰的《营造法式》的规范要求是一致的,建筑构件和装饰都体现了唐宋的建筑传统,实证了当时中原地区成熟的建筑工程技术在西夏陵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西夏陵充分吸收佛教文化艺术。西夏崇尚佛教,广建寺庙,佛塔状的灵台体现了帝王丧葬与佛家仪规的契合,还有建筑构件中有许多表现佛教艺术的神兽形象。西夏陵建筑所表现的佛教艺术,是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一个承前启后的标志。
西夏陵是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的见证。西夏的统治民族党项在和各民族长期交往中,善于吸收中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同时也力求表现和突出自身的风格。西夏陵出土有西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的碑文,人像碑座具有鲜明的党项文化特征。受丝路文化交流的影响,西夏陵出现了如圆柱形阙台、圆形碑亭、圆形攒尖顶等中亚、西亚的建筑元素。这些反映多民族的文化元素,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丰富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也辐射滋养了各民族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西夏陵所呈现的这些特征,实证了中华文化的这一本质属性。
伴随着西夏陵申遗成功,西夏学和西夏陵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也更加深入。陈育宁说,今后的西夏陵研究,应以鲜明的态度、坚定的立场,以充分的历史事实(包括历史遗产),在世界历史文化的舞台上,说明西夏所具有的中国血统、中国身份和中国传统、中国风格,坚定表明中国历史不可分割,中华民族不可分割。
杜建录:让西夏学研究从宁夏走向世界
杜建录。(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
作为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西夏陵的发现,让今人得以窥见一个持续近200年的王朝的历史面貌,也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生动见证。神秘的西夏王朝,揭开了历史的面纱,向世界讲述那段尘封的故事。
“西夏学必须主动走向世界,让国际学术界了解宁夏,认识西夏文明的价值。”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西夏学研究院院长杜建录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
作为国内西夏学研究学者,杜建录多年来致力于西夏陵文化遗产价值研究和国际传播。在他看来,西夏陵不仅是西夏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实证。
“西夏陵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西夏考古遗存。”杜建录表示,这批珍贵遗产见证了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我国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地带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提供了特殊见证。
自1972年宁夏博物馆对西夏陵开展系统考古发掘以来,先后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杜建录如数家珍:“目前馆藏文物达7100余件,这些遗存具有数量大、等级高、多元文化汇聚等五大特点。”
研究显示,西夏陵出土的建筑构件与宋代《营造法式》记载基本一致,其中6号陵出土的鸱吻高达152厘米,达到正殿建筑规格。“这些发现充分说明西夏文化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杜建录告诉记者,在丧葬习俗方面,早期党项人实行火葬,内迁后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开始流行土葬。考古发现表明,6号陵和4座陪葬墓都有棺木和尸骨,证明西夏实行土葬和夫妻合葬、家族祔葬,这是对中国传统葬俗的继承。
“西夏陵实证了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多元文化交流中继枢纽地位。”杜建录说,西夏陵出土的镶嵌绿松石饰品与辽、回鹘、吐蕃等草原丝路民族的装饰传统一脉相承,体现了游牧民族对贵重矿物装饰的共同喜好。
这种跨文化特征还体现在文字使用上。杜建录指出,西夏文与汉文两种文字残碑的发现,反映这两种文字都是西夏的通用文字。“7号陵西碑亭出土的楷书西夏文残碑,笔力遒劲,极具柳体风骨,与汉字书法共同构成了‘汉字文化圈’的书法艺术。”
文物是历史,但不是全部的历史。历史学研究的社会价值,最终要通过具体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产品影响人类活动,坚定人们的文化自信。
近年来,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杜建录特别提到:“这批成果最大的特点是一批外译成果在国外发行,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宁夏、了解西夏学。”在杜建录看来,西夏学作为国际性学科,需要加强交流合作,同时要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我们要趁势而上,把更多有学术性、有中国话语的成果推出去,这是当前的工作重点。”杜建录表示,通过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研究成果,能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这种交流是双向对话,通过学术交流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谈及西夏学的当代价值,杜建录认为,西夏文化既继承了唐宋文化,又保留了党项民族特色,同时吸收了多元族群文化传统。“这种文化融合与创新的特征,对于今天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杜建录告诉记者,我们要通过对西夏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
“我们要让世界不仅知道宁夏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西夏学这个窗口,让国际社会更加全面地了解宁夏、了解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对于西夏学国际传播的未来,杜建录充满信心。他表示将继续推动西夏学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记者 高菲 马越 贺紫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