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快递
“传统不是简单的复刻和元素堆砌,而是进行再创造,用现代方式讲好古老的故事”
乔雪:让千年皮艺被世界“看见”
2025-10-29 08:25:07   
2025-10-29 08:25:07    来源:新消息报

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乔雪(前排左四)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阅兵观礼台和其他受邀嘉宾合影。

“青鸾望月”皮艺制品。

“千里江山”皮艺制品。

“贺兰山岩画”皮艺制品。

“翼马”皮艺制品。

“百鸟朝凤”皮艺制品。

乔雪设计制作的护照夹。

谭雪勤(右)正在制作皮艺制品。

  一块寻常的滩羊皮,能做什么呢?

  宁夏的优质皮料曾是出口链条上价值被低估的原料,而在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传统技艺-皮艺制作技艺)传承人、“匠人乔”手工皮具品牌创办人乔雪手中,刻刀游走,染料浸润,一张张朴实无华的皮料,化身为《山海经》中振翅的青鸾、奔腾的九尾狐,变作《千里江山图》上层叠的山峦与奔涌的黄河。

  今年10月,乔雪的皮雕作品“千里江山”在2025全球妇女峰会上展出,吸引了来自多个国家的参会代表驻足欣赏,这件作品还被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列入永久收藏名单。

  从国际贸易到非遗传承,从都市白领到扶贫车间带头人。13年来,乔雪带领一群曾囿于田埂灶台的乡村妇女,把植根于黄土地的皮艺制作技艺送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国乃至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撕下宁夏优质皮料的廉价“标签”

  她返乡创业给老手艺“寻出路”

  “当时是瞒着家人辞职回来的。”10月27日,谈起13年前那个“叛逆”的决定,来自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的80后乔雪坦言并非一时冲动。

  2012年,乔雪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从事手工皮毛制品进出口贸易工作,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白领。然而,工作中目睹的现实,像一根刺扎在她的心头:家乡优质的滩羊皮、牛皮被廉价卖出,经国外设计师“包装”后身价倍增。

  因缺乏时尚设计,家乡优质的皮毛制品价值被严重低估;因利润微薄,传承千年的皮艺制作技艺面临没落与后继无人的困境。

  “制作工序多,又苦又累还不挣钱。”在手艺人家庭中长大的乔雪,对皮艺制作的艰辛再熟悉不过。“但我们传承千年的技艺不该这么没落。”这份不甘心,点燃了她心中的那团火。

  同年,乔雪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回到宁夏,进入宁夏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习现代商业思维,为古老手艺寻找新生。次年,创立了“匠人乔”手工皮艺制作品牌。

  “手工艺品只是一个载体,如果无法得到市场认可,就失去了商品属性。要先在市场上生存下来,才能谋求发展。”一开始,乔雪就锁定了市场,主要设计生产皮鞋、皮包等更受市场欢迎的皮艺制品,并不断调整与创新。比如,“凤栖梧桐”皮雕作品上市6年多来,团队根据市场反馈,在颜色、版式等方面进行了五六次优化,未来还将根据市场继续调整。

  乔雪深知,传承不能只守着老手艺。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她和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中华文化“基因库”——《山海经》其中的神兽、敦煌的飞天、十八大传统纹样……

  “传统不是简单的复刻和元素堆砌,而是进行再创造,用现代方式讲好古老的故事。”乔雪介绍,团队开发的“山海经系列”,目前已将20多个神兽形象“复活”在皮具上。如今,团队拥有200多项专利和版权。

  当古老符号与现代皮制品碰撞出惊艳火花,“千里江山”“贺兰山岩画”“祥瑞九尾”等系列皮艺制品横空出世,订单纷至沓来。

  乔雪为皮艺制作技艺这门老手艺找到了属于新时代的表达方式。团队从最初的2人到如今的近百人,皮艺品类也从最初只做鞋、包,增加到如今超过1000种,皮艺制作技艺这条路,乔雪走得异常坚定。

  从“对不上针眼”到“飞针走线”

  留守妇女淬炼成“非遗匠人”

  对乔雪来说,最珍贵的是另一群人的改变。

  2017年深冬,在银川市贺兰县洪广镇广荣村,村民谭雪勤站在乔师傅手工皮艺扶贫车间门口,迟迟不敢进去。

  “乔老师,我种了一辈子地,平时连针眼都对不上……”谭雪勤搓着粗糙的双手,局促不安。

  扶贫车间“开张”第一天,车间里,十几名和谭雪勤一样的农村妇女,面对皮料和工具手足无措。什么“双针双斜线缝纫”,对她们来说简直是天书。

  “很多姐妹只会种地,这么精细的手工活能拿下吗?”最初,听到乔雪要建扶贫车间,大家充满担忧。

  “给她们一个机会。”乔雪目光坚定。

  然而,现实给了她沉重一击。工人技艺不熟练,导致残次品多、材料损耗大、投入多产出少……压力可想而知。

  “那段时间,我差点抵押房子给大伙发工资。”乔雪回忆道。最困难的时候,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母亲创业循环金”雪中送炭,50万元资金让车间缓过气来。

  痛定思痛,乔雪推出一系列举措:加强技能培训,制定严格的工艺流程与质量标准等。如今,车间同一批皮制品的相似度已稳定在80%以上。

  “第一次拿起皮雕缝针时,手抖得完全不听使唤。”谭雪勤说。如今,64岁的她,手中银针上下翻飞,动作娴熟,已经当上了车间主任。“做梦都想不到,我这把年纪还能成为‘非遗传承人’。”

  乔雪为她的“巾帼匠团”设计了清晰的职业路径:从助理工艺美术师到高级工艺美术师,实现“越老越吃香”。目前,她已累计培训了2000余人次。

  “最让我自豪的不是作品获奖,而是看到她们从田埂走进车间,从留守妇女变成技术骨干。”乔雪说。

  如今的“匠人乔”非遗工坊,成了名副其实的“巾帼梦工厂”,数百名乡村妇女在这里蜕变为“非遗匠人”。

  短视频爆火叩开“破圈”大门

  “老祖宗的审美”闯入国际视野

  匠人有了,产能高了,如何让这门“活”过来的手艺走得更远?

  2019年,乔雪为孩子雕刻皮雕“哪吒”的短视频意外爆火。“怎么卖?”“能定制吗?”……一时间,私信炸开了锅。

  突如其来的关注让她意识到:“非遗缺的不是魅力,是被看见的渠道。”

  她化身主播,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展示皮雕“魔法”,如今全网粉丝已突破200万。通过不懈努力,古老的皮雕技艺,在新媒体时代真正“活”了起来。

  流量之外,乔雪更清楚让非遗真正“活下去”的关键是回归生活。如今,她的皮制品已从装饰性的皮衣、吊坠、发箍,延伸至笔筒、笔记本等日常实用物件,让传统技艺浸润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乔雪的追求远不止于此。

  “当你把梦想种在热爱的大地上,连沙漠都会为你开路。”乔雪发到微信朋友圈的这句话,是她的信念,也是对所有追梦人的鼓励。

  她的脚步从未停歇:赴中国艺术研究院做博士访问学者,研究美术设计中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设计转换;计划前往意大利继续深造设计,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让非遗文化“出海”。

  “永远要相信老祖宗的审美,更要相信女性非遗传承人‘活化’老祖宗审美的能力。”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如此评价。

  如今,“匠人乔”工作室的专业皮雕匠人和车间的技工超过80位,年龄跨度从青年到老年。

  一边是64岁的“谭雪勤们”麻利地飞针走线,一边是90后、00后设计师在电脑前勾绘新图。传统与现代,在方寸工作间里碰撞融合。

  目前,“匠人乔”的皮制工艺品远销德国、法国、西班牙等13个国家和地区。在乔雪的规划里,未来5年要将“匠人乔”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皮艺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平分秋色。“让中国非遗成为全球追捧的文化符号,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乔雪对此充满信心。(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何娟亮)

【编辑】:杜爱虹
【责任编辑】:任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