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快递
于困厄中开花 于寂静中起舞 于方寸间生光
在宁夏残疾人文化周见证不凡
2025-11-10 07:56:21   
2025-11-10 07:56:21    来源:新消息报

  11月5日至10日,宁夏残联在银川市成功举办2025年残疾人文化周暨第二届宁夏残疾人文艺展演系列活动。活动期间,宁夏残疾人文学创作座谈会、残疾人文艺展演汇演、宁夏残疾人事业成就展、科技助残产品展、文创展等轮番上演,全面展示了残疾人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为社会各界打开了一扇了解残疾人精神世界与文化生活的窗口。

残疾人文艺展演汇演在宁夏大剧院举行。

节目精彩纷呈。

演出现场。

  写作,是最自由的“行走”

  “身体的不便曾一度限制我用双脚游历山川大地,但文字却带着我游历了祖国的美好河山。”11月5日,西吉县青年作家马骏和其他24位来自宁夏各地的残疾人文学创作者代表参加了宁夏残疾人文学创作座谈会。

  虽因患脊髓性肌萎缩症而长期卧床,但马骏仍坚持创作,凭借散文集《青白石阶》斩获了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

马骏 金文阳 摄

  “就像一个稍微能移动的有思想的植物人”,马骏曾经这样比喻自己。但他没有被命运击倒,创作初期,一篇略显稚嫩的文章发表在《六盘山》杂志上时,他激动不已。随后,不断有作品在《黄河文学》上发表,给了他莫大的鼓舞。而被誉为宁夏文学沃土的《朔方》,更以其深厚的文学底蕴,持续滋养着他的作家梦,陪伴他在创作路上稳步前行。

  领回骏马奖后,宁夏残联党组书记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给马骏送来了10万元残疾人文化扶持资金,并带来了中国残联主席程凯的祝福。这不仅是一份物质上的支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认可,是一种制度性的保障与激励。程凯的祝福、宁夏残联的扶持资金,传递出清晰的信号:在这个时代,一个人只要有梦想、肯努力,社会就会为他搭建舞台,助他飞翔。

  文学之于马骏,早已不仅仅是眺望世界的窗口,更是一盏点亮人生的明灯。他书写家乡固原的黄土高坡,书写底层人民的质朴生活,书写在命运重压下依然闪烁的人性光辉,也书写轮椅上的朋友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梦。

  在宁夏,很多像马骏一样的残疾人作家,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进步、展现自强精神的优秀作品,以文学力量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成为中国文坛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艺术,是不设限的人生舞台

  同心县丁塘镇杨塘村的杨超梅和杨超花姐妹俩,从出生起就生活在一个寂静的世界里。她们和父亲杨海都是言语一级残疾人,既听不见,也无法说话。

杨超梅(右)和杨超花。宁夏特殊教育学校供图

  童年时,别的孩子都在田埂上追逐嬉笑,姐妹俩却只能依靠辨认口型、比画手势去理解世界。直到进入同心县特殊教育学校,第一次接触舞蹈后,生活才如同被一束光照亮。

  2024年,杨超梅和杨超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并加入“无声绽放舞蹈队”。今年4月,杨超梅参加第十五届全区少儿“希望杯”舞蹈比赛,获原创类小学组一等奖;7月,在第十三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中,姐妹俩斩获最高荣誉“小荷之星”。在宁夏残疾人艺术团“艺术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模式”的培养下,杨超梅、杨超花被纳入首批重点培养名单。

  如今,父女三人除了低保金和残疾人补贴,姐妹俩作为在校生,每年还分别获得4000元“雨露计划”教育资助,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在宁夏残疾人艺术团,像杨超梅、杨超花这样的演员有很多,他们克服身体不便带来的重重障碍,用艺术证明“残疾人也能活出精彩人生”。11月6日晚,在宁夏大剧院举行的残疾人文艺展演汇演上,残疾人演员用生动的表演诠释了“残缺从不是枷锁,而是艺术更深刻的注脚”。

  听障人士表演的舞蹈《逐梦青春》,用青春的誓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情景歌舞《守护》,描绘出一幅携手同行、温情守护的动人画卷;视障演员带来的声乐作品《米粮川》,以宁夏花儿的优美旋律展现了塞上江南的独特魅力;秦腔《火焰驹·表花》展现了残疾人高超的演唱技艺,在扇子等道具的加持下,整个剧目充满了戏剧性与张力;以京剧“皮黄腔”为核心的钢琴曲《皮黄》,让人瞬间回到童年、畅游美丽的大自然;脊髓损伤者以轮椅为“脚”,以灵动的舞姿,诠释生命的翱翔。

  更可喜的是,在今年8月中旬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宁夏代表队有6个节目参演,乐队演唱《米粮川》、男声独唱《爱永在》、板胡独奏《欢乐的宁夏川》、群舞《逐梦青春》获得特等类节目,钢琴独奏《皮黄》、秦腔《火焰驹·表花》(选段)获得一等类节目。特等类获奖数量与湖北、上海并列全国第二,位居沿黄九省区第一,创造了宁夏参加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历史排名最好成绩。

  匠心,是巧手“绣”出的新生

  11月7日8时,宁夏慧绣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田慧君,带着公司的非遗文创产品来到银川国际会展中心,参加2025年宁夏残疾人文化周文创展。

田慧君 受访者供图

  田慧君的展位前,香包、挂件等小工艺品吸引了很多游客。“太好看了,我要买几个带回去送给朋友。”游客李女士说。田慧君还带来了她正在创作的非遗刺绣作品《过大年》,在现场飞针走线,引得众人驻足观赏。

  当天,田慧君带来的工艺品就卖掉了一半,而展会还有两天。“没想到卖得这么好,货品不够了,我又让同事寄了些过来。”田慧君笑着说。

  从下岗职工到公司负责人,田慧君一路走来历经坎坷。7岁时,一场意外让她成为二级肢体残疾人。2006年,她和丈夫双双下岗。此后,她在母亲的指导下正式学习传统刺绣,手艺日渐精进。

  当地残联得知田慧君有刺绣特长,选送她参加各类非遗培训班。田慧君潜心钻研刺绣技艺,将多种针法与当地传统针法相融合,手中的绣品线条柔和、美观大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并多次获奖。她也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田慧君创办的宁夏慧君手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被确定为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和全国首批挂牌的“美丽工坊”。学校定期举办刺绣、剪纸、编织等技能培训,通过技能考核,与学员签订就业帮扶协议及手工艺制品回收合同,辐射带动周边残疾人学员从事手工艺活动,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

  目前,宁夏残疾人中,有非遗传承人60名,从事手工制作的匠人2500名。宁夏残联以系统性思维谋划残疾人手工艺文创产业发展,开展非遗文创、手工技艺和短视频制作、直播带货等技能培训,组织残疾人手工艺产品参加文博会、联合国“美丽工坊”残疾女性主题展览等国内外展销活动,举办残疾人手工艺文创作品进商超、进社区、进展会、进电商平台活动,让残疾人非遗文创产品“作品变商品、手艺变收益”。

  “十四五”期间,宁夏出台《宁夏残疾人文化产业发展项目扶持办法》,建成残疾人之家、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残健融合文化服务中心、家庭无障碍影院,确保残疾人艺术创作有阵地、交流有平台、展示有窗口。在“十四五”决胜收官、“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历史节点,宁夏残疾人以不屈的意志在逆境中淬炼成长,用奋斗点亮人生,书写下一篇篇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动人答卷。(记者 方海鹰/文  韩胜利/图)

【编辑】:张剑平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