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外界 -> 光明日报看宁夏
赶走“盐疙瘩” 迎来“粮满仓”
——宁夏以“改土”“育种”双向发力盘活盐碱地资源
2025-07-17 14:09:01   
2025-07-17 14:09:01    来源:光明日报

  走进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通伏乡新潮村的玉米地,喝饱水的玉米秆支棱起绿油油的叶片,挺立在烈日下。不过,沃野良田里有一小块地略显“拉胯”:地面可见盐碱斑,苗子稀稀拉拉。同一片地,为何“两重天”?种植大户朱元饶解惑:“这不景气的地块,就是没改良的盐碱地,播下种子难发芽,即使出苗也不多打粮!”

  宁夏现有盐碱耕地248.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4%左右。曾经,大片盐碱地像皮癣一样覆盖北部平原,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就是不出粮。农民因此打趣,“放块砖头在田里,个把月变盐碱疙瘩”。近年来,宁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通过“以地适种”结合“以种适地”,“改土”与“育种”并重,让盐碱地变“大粮仓”。

  在宁夏兴伟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稻”改“旱”后,土体水分蒸发加快,地表返盐加重令人头疼不已。后来,企业联合宁夏农林科学院实施自治区重大成果转化项目“银北盐渍化土壤高效利用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寻求“降盐碱”的突破。“我们调查了不同田块的土壤盐碱、养分含量以及玉米出苗率、保苗率、产量等,因地制宜制定土壤改良方案。”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樊丽琴告诉记者,碱化程度较高的,通过施用脱硫石膏、糠醛渣、有机肥,结合大水洗盐给土壤降碱培肥;盐分较高的,先用机械深松打破黏土障碍层,促进盐分向下淋洗,再结合覆膜滴灌种植技术进行控盐。

  仅一年时间,原本干裂板结的盐碱地逐渐变得松软,玉米保苗率从过去不足50%提升到90%左右,专家现场测产,青贮玉米平均亩产高达4.2吨。“过去没啥好法子,就是种稻子或者大水漫灌压碱洗盐,现在有了科技手段,盐碱地变成高产田了。”宁夏兴伟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文泽感慨。

  这几年,为了重拾撂荒的盐碱地,宁夏科技厅给予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盐碱地治理成果“百花齐放”。有的通过盐碱地微生物治理技术及产品应用,优化了土壤微生物菌群,提高盐碱胁迫下植物抗逆性及产能;还有的专家研究采用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技术,构建不同类型盐碱地“草—畜”“稻—渔”等特色产业模式,成果在内蒙古、吉林等地推广1100多万亩,近三年新增产值26亿元。

  银川市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稻田四周的沟渠里鱼虾活跃。这里虽然土壤盐碱化严重,但渔业养殖基础好,“以渔治碱”成为盐碱地利用的新方式。“稻渔结合,鱼虾蟹活动搅动了水体,帮助土壤盐分溶解和排出,减少因自然蒸腾和渗漏导致的盐碱化问题,至少让土壤表层的盐碱含量下降20%。”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永宏说,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加速传统种植向立体种养的转变,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综合收入提高了30%。

  盐碱地治理,并不意味着彻底“消”盐“灭”碱,而是将其控制在作物可耐受范围,让土壤环境拥有接近作物生长的适宜条件。“我们在此基础上通过选种耐盐碱的作物品种,进一步提升土地的生产潜力和经济效益。”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所长蔡进军说。

  “‘宁春63号’马上收割,尽管受年初风沙和干旱天气的不利影响,今年亩产仍有望突破650公斤!”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喜对今年主推的耐盐碱性小麦新品种期待很高。

  2013年以来,宁夏农科院联合中国农科院培育耐盐碱的高产小麦品种。“我们用内蒙古的耐盐材料和宁夏本地品种“宁春35号”杂交,在大田选育基础上,后代材料在实验室接受盐胁迫处理和一年三次南繁加代选择,它聚合了高产优质耐盐等优异基因,耐盐性明显增强。”张双喜告诉记者,该品种经自治区和国家双审定为“宁春63号”,在盐碱地示范种植取得了亩产666.6公斤、673.5公斤的高产纪录,成为2025年宁夏春小麦的主推品种。

  2019年以来,宁夏累计治理盐碱耕地90万亩,土壤盐分含量平均下降34%、碱化度下降20%~30%、有机质含量提高8%~15%,耕地盐渍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累计推广示范耐盐作物品种26个,种植面积达120万亩。(记者 张文攀 通讯员 黄莉)

【编辑】:杜爱虹
【责任编辑】:任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