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外界 -> 人民日报看宁夏
讲好“黄河故事” 建设精神家园(国家文化公园)
2024-05-08 07:45:28   
2024-05-08 07:45:28    来源:人民日报

QQ图片20240508100447.png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是中国第二长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关中、三晋、河洛、齐鲁等地域文化,分布有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

  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坚持文化引领,坚持保护优先,依托黄河流域文化资源富集、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从战略高度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价值,建设厚植家国情怀、传承道德观念、各民族同根共有的精神家园,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和沿线省份,持续完善相关规划政策体系,文化遗产保护、黄河文化研究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规划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层面出台黄河保护法,多部门联合印发《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沿线9个省份分别出台分省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

  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加强。山东省推进实施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鲁国故城、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等保护项目。河南省加快推进仰韶村、二里头、殷墟等大遗址保护。陕西省实施石峁、太平遗址等重大考古项目,加强秦始皇帝陵、汉长安城等大遗址保护展示。甘肃省加强黄河文物资源调查,持续推进莫高窟、炳灵寺石窟等重要石窟寺保护展示工作。

  黄河文化价值进一步弘扬。结合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河南省组建黄河文化研究院、黄河考古研究院,出版《黄河记忆》等近百部黄河文化专著。陕西省推出秦腔《黄河湾纪事》,举办“黄河安澜·文旅共享”2022中国黄河对话。山东省创作大型纪录片《大河之洲》、广播剧《黄河口守望者》。沿线各地共同发起成立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面向公众推出一批聚焦黄河文化核心价值和突出特征的专题展览,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

  黄河生态品质进一步提升。山东省推进沿黄生态廊道规划建设,实施黄河淤背区生态廊道等项目,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陕西省推动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示范工程,持续推进黄河流域涉水问题项目排查整治。

  区域综合效益进一步彰显。运用文旅融合的思路,多方面开发利用黄河文化资源,相关部门发布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山东省推动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培育“沿着黄河遇见海”文化旅游品牌。河南省规划建设黄河小浪底交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陕西省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成功打造“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等唐文化全景展示,有效带动就业和居民增收。(记者 刘志强)

各地深入开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范围为:黄河流经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以黄河干支流流经的县级行政区为核心区,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黄河故道发展历史延伸至联系紧密区域。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以来,各地深入开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助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青海是黄河源头区。青海省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支持历史文化名镇、非遗馆等项目建设,打造重大标志性文化项目;加快推动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要素集聚,以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为目标,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支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黄河四川段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补给区,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相融的过渡地带。四川沿黄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有效建立,文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逐步健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稳步推进。若尔盖、莲宝叶则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有序实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态势良好,推出了“长征丰碑”红色游、红原雅克音乐季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线路和目的地。

  黄河干流两进两出甘肃。甘肃省结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价值的黄河文化文物资源,明确了三级展示体系:依托黄河风情线、黄河首曲等突出资源打造11个核心展示园;依托黄河干支流沿线文化景观与古道线路等打造黄河母亲—黄河楼—兰州黄河铁桥—金城关—水车博览园等11个集中展示带;依托区位相对独立、布局较为分散但具有特殊意义和体验价值的肃王墓、石佛沟、大墩峡等遗址遗迹和景区打造21个特色展示点。

  沿黄地区是宁夏的核心地带,集中了全区80%的城镇。多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高度重视黄河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引领,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打造了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等重要标志性工程。近年来,宁夏谋划储备了24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其中9个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5个项目已建成。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宁夏对黄河流域11类4129处文化遗产、2968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估,近2000件珍贵文物实现数字化采集、归类和建档,黄河流域文物保护现状及保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内蒙古自治区将大力推动一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包括:包头市黄河湿地国家文化公园、包头市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项目、乌海市黄河文化博物馆建设项目、包头市剪纸展示馆改扩建项目、包头市美岱召村改扩建项目等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文化,讲好内蒙古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打造北疆文化品牌。

  陕西是黄河文化孕育、生成、壮大的核心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黄帝陵、兵马俑、石峁、延安宝塔、秦岭、华山、壶口瀑布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陕西省结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求,构建黄河文化保护展示传承廊道,打造关中文化高地、红色文化高地,构筑渭河文化遗产带、红色文化带、秦岭生态文化带、边塞文化带,建设各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展示园。陕西高质量推进标识性代表项目建设,目前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尧头窑遗址等项目已经完工。

  山西省构建“两廊三带多片”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空间布局。两廊指依托沿黄干流黄河公路、大运高速—太焦高铁“人”字形交通轴暨山西经济走廊,打造山西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两条廊道;三带是打造以“两河一山”即汾河文化遗产带、沁河文化遗产带、太行文化关联带为牵引的文化空间纽带;多片联动指山西将按照文化标识重要性、文化完整性、产业集聚性、景观延续性原则,打造13个主题片区。目前,临汾市陶寺遗址博物馆、忻州市偏关老牛湾黄河文化公园、永济市万固寺至鹳雀楼旅游复合廊道、临汾市曲沃晋国博物馆等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相关项目正有序推进。

  河南省着力构建“一核三极引领、一廊九带联动、十大标识支撑”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空间布局。“一核”是指郑汴洛;“三极”指豫晋陕、豫冀鲁、豫皖苏联动发展极;“一廊”是指以黄河干流为核心轴线,生态屏障、弘扬文化、休闲观光“三位一体”的综合廊道;“九带”指以伊洛河、贾鲁河、古济水—沁河、洹河、漳河、黄河北流故道、黄河南流故道、沿豫北太行山、沿豫西秦岭余脉为线串联起来的生态文化之脉;“十大标识”则是以“人类发源”“文明历程”等十大价值主题为框架,从河南黄河沿线重大文物和文化资源中遴选200处文明标识,构建黄河文明标识体系。

  黄河在山东东营奔流入海。山东省构建“一廊一带四区多点”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格局,即建设黄河下游中华文明主廊道,建设大汶河文化遗产带,打造生态入海文化、儒家文化、东夷文化、革命文化四大特色主题展示区,打造多点联动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载体。截至目前,山东已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文旅项目,打造了沿黄文化体验廊道,推出10条黄河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和黄河文化主题研学课程等,开展了“黄河大集”、小戏小剧创演等活动,推动黄河文化惠民富民育民。

  (综合记者 贾丰丰、宋豪新、宋朝军、秦瑞杰、张枨、原韬雄、马睿姗、张文豪、李蕊报道)


【编辑】:杜爱虹
【责任编辑】:杜爱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