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录制合成:闫文丽 丁炜勇)
11月的西北农村已经步入北风凛冽的冬季,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村部却热闹非常。在老书记谢兴昌的带领下,福宁村的干部群众几乎每天都在讨论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我们实现了十三五的目标,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但脱贫不是最终目的,党是要大家走向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呢!”谢兴昌兴奋地说。
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党支部书记谢兴昌。(摄于2020年6月30日)
今年65岁的谢兴昌老家在宁夏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1974年,谢兴昌从宁夏固原卫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村医。他工作努力上进,关心村里发展,经常自掏腰包为看不起病的乡亲们垫付医药费,深得大家信任。1986年,谢兴昌被村民选为红太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8年。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一心想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谢兴昌发现,忙乎一整年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遇到家人生病等大变故时,村民们一点闲钱都拿不出来。
1997年8月,谢兴昌和妻子韩翠花带着孩子响应号召,成为首批易地搬迁移民,来到宁夏永宁县闽宁村(后改名为闽宁镇福宁村)。当时,房子盖好了,可是村子里没有饮用水,没有灌溉用的水渠,“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的干沙滩上,常常是风吹砂石满地跑。随着天气转冷,思乡心切的村民们纷纷心生悔意。1998年春节,和谢兴昌一起来闽宁村的50户人家只剩下包括他家在内的两户人家。
谢兴昌和其他村民的想法不同:这里虽荒凉偏僻,但地势平缓,附近玉泉营农场种植的玉米、高粱等作物能灌上黄河水长势良好,只要勤快、不要偷懒、好好干,绝对是个好地方,是个养活人的地方。他争取到国家政策支持3万元,又贷款3万元,在闽宁村开了一家私人诊所。同时利用回老家过年和给村民看病等时机,给大家做工作、讲政策,鼓励和说服乡亲们回到闽宁村。谢兴昌告诉村民们:“你们回来,生病了我给你们看病,没钱我给你们赊账。”看到老书记一心为大家着想,回去的人又全部回来了。“前5年真的很苦,修水渠,改造戈壁滩,但日子也一天天的好起来了。”回想当初,谢兴昌感慨万千。
谢兴昌经常看看村里的老人的生活情况,询问是否有困难。(图片为被采访提供)
1998年1月到2006年2月,谢兴昌被任命为永宁县闽宁镇闽贺村村委会主任。2002年2月到2006年2月,任永宁县闽宁镇闽贺村党支部书记;2004年2月,被中共永宁县委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2006年6月,他被银川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12月,谢兴昌回到永宁县闽宁镇担任福宁村党支部书记。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一辈子就要为老百姓做点有益的事,不然就白活了。”
如今,谢兴昌的5个子女都已成家,其中4个都上了大学。“两个儿子都在银川买了住宅楼,买了汽车,我们不仅脱了贫,还达到、超过了小康呀!”谢兴昌边聊边笑了起来。经过23年的发展,如今福宁村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由昔日的“干沙滩”变为了今日的“金沙滩”。
谢兴昌说:“福宁村经过这几年的治理,从过去弱、散、涣的‘落后村’成为二星级‘明星村‘,下一步我们要争取被评为‘三星级’村,让这里成为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典范。(宁夏新闻网记者 闫文丽/文 丁炜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