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蒋萍 文/图)9月9日晚,宁夏观众欣赏了来自第四届浙江文化艺术周系列演出话剧《燃烧的梵高》,用手机电筒向传奇画家梵高致敬。
话剧《燃烧的梵高》海报截图。
当晚的演出,是2023-2024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5周年宁夏人民剧院全国精品剧(节)目艺术节第四届浙江文化艺术周系列演出之一。
很多观众看话剧,就是冲着世界名画《向日葵》《星月夜》的作者——梵高。梵高,是十九世纪末著名的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全名文森特·威廉·梵高,出生于1853年,卒于1890年。当过牧师、娶过妓女,身无分文,却从事最昂贵的艺术,渴望友谊,却终身孤独。殉道、流浪、割耳、吃颜料……苦难贯注了他的一生。生前,仅仅卖出去一幅画。至死,他都没有见到成功。
演员向梵高致敬。
话剧《燃烧的梵高》正如剧名一样,非常“燃”。作品的燃点首先在于剧作家筛选了他悲惨一生的几个重要阶段。其次在于纵观整部剧可以称得上是“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然后是他与画家保罗·高更之间的“纠葛”。最后,以绚烂的“离去”告终。民谣音乐《Vincent》贯穿每段剧情之中,表达在繁星点点的夜里,画出你调色盘里的蓝与灰,奉献灿烂燃烧的生命。
观众为梵高亮灯。
梵高是一位极富创造性的画家,古往今来,能让人记住的艺术作品都具有鲜明、独特的表达语言。梵高,亦是如此。在26岁之前,梵高是一个普通的失意青年,做过商行经纪人、传教士,但他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执着的探索,短短十年,创作了大约900幅油画和1100幅素描,高速度创作使他的画风独具特色,形成了充满活力的线条和浓烈的色彩。
观众与舞台上的梵高和各位演员们互动。(图由宁夏人民剧院提供)
梵高,用心性、才智和灵魂创作出来的作品,打动了世人。话剧《梵高》的解读,恰如让每一位观众走进十九世纪,走近梵高的身边,同他一起成长、陪他一起画画,感受梵高无比纯真的内心世界。演出结束时,现场所有观众打开手机电筒,与舞台上的梵高和各位演员们互动,向画家梵高致敬,向演员们表达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