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走进石嘴山市平罗县通伏乡集中村,沿惠农渠向前没走几步,远远就看见有大型农机在田间作业,车轮扬起的尘土汇成美丽的弧线。
“这几天正忙着平田整地、修整田间道路,赶5月20日前要完成玉米的种植。”平罗县农建中心副主任段治业说,眼前的这片耕地,因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加上传统的农业种植、灌溉、管理等方式,严重影响了作物的收成。2023年起,平罗县对这片2万亩的土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促盐碱地改良治理,通过暗管排水、深松深翻、施有机肥等方式,改良盐碱地,提高农作物产量。
而位于通伏乡新潮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1200亩小麦绿绿葱葱,在阳光下正拔节生长。
据段治业介绍,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促盐碱地改良治理,采取高标准进行沟渠砌护、沟道清淤、暗管排水、深松深翻、秸秆还田等工程措施改良盐碱土壤,使农业生态条件得到了明显。
石嘴山市地处宁夏引黄灌区下游,地势平坦低洼,是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发生的重灾区。全市地域面积611.2万亩,耕地面积137.65万亩,盐碱耕地面积80.53万亩,占比58.5%,土壤盐渍化严重制约着石嘴山市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
为加快盐碱地改良,挖掘盐碱地利用潜力,拓展农业生产空间,2019年以来,石嘴山市通过工程、农艺、生物、化学等方法,采取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方式,成功探索出“盐碱地变良田”的方式和路径,投资2.26亿元,共计改善盐碱地302.7万亩次。其中,在大武口区、惠农区、平罗县实施盐碱地农艺改良项目39.73万亩;在庙台乡、宝丰镇和陶乐镇实施2.8万亩盐碱地改良项目;实施燕子墩乡外西河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及盐碱地高效利用项目面积0.86万亩,目前,项目建设正在推进中。
在位于平罗县宝丰镇的石嘴山市菌草产业融合示范园里,今年60岁的村民张君,正在一栋西红柿大棚里干活。她说,谁也没想到,这个曾经白茫茫一片、连种玉米小麦收成都不尽如人意的盐碱地,如今会“长出”一栋栋温棚,一年四季里面果蔬不断,而且也让她有活干、有钱挣。
石嘴山市菌草产业融合示范园是在一个400余亩的荒滩盐碱地上建起来的。目前,这里已建成的60栋大棚全部投运,种植的菌菇、香瓜、西红柿、螺丝椒、西瓜等果蔬在市场上抢手。示范园也让宝丰村的村集体经济年增收80余万元。
“我们将继续争取自治区财政专项支持盐碱地农艺改良各项支持政策,以推广‘秸秆培肥+机械深翻+有机肥(磷石膏、土壤调理剂)’改良技术模式为重点,加大秸秆培肥、深松深翻、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实施力度,建立培肥改良长效机制,持续推进盐碱农艺改良和综合改造高效利用,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石嘴山市农业农村局规划与农田建设科科长吴银涛说。(宁夏新闻网记者 倪金凤 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