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蒋萍 文/图)“大足,就是大丰大足,丰衣足食。”5月12日,重庆市大足石刻研究院讲解员高义娟,对2024百家融媒重庆行的记者们介绍,大足石刻是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对于很多初次来到重庆的记者来说,以前只知道洪崖洞和“轻轨穿楼”等网红打卡点,不知道重庆居然还有享誉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博物馆。 大足区委宣传部供图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始建于初唐,至两宋达到鼎盛。其5万余尊石窟造像代表了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4百家融媒重庆行的记者们抬头仰望,五万余尊神态各异的造像,被大足石刻的精美雕刻震撼,被这里深厚的文化积淀吸引。
“中国石窟艺术素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说。”大足区委副书记罗晓春告诉记者。
石刻人物造像个性鲜明。
北山石刻人物造像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华丽,璎珞蔽体,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装饰味浓。普贤菩萨像被誉为“东方维纳斯”;文殊菩萨像被誉为“东方美男子”;数珠手观音像被昵称为“媚态观音”。
“整体远观刻势磅礴,雄伟壮观,近万尊造像宛如一卷镌刻在500多米长崖壁上的连环图画,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最高峰。”大足石刻研究院讲解员高义娟边解说,边带领记者参观“国宝中的国宝”——千手千眼观音像。
“千手看到了,千眼在哪里?”记者睁大了眼睛也没找到“千眼”。
大足区委副书记罗晓春介绍千手千眼观音。
“每一只手掌心里有一只眼,这就是千手千眼观音,寓意观音菩萨智慧的圆满无碍。”高义娟专门带领记者从侧面观看,果然立体感栩栩如生。
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一千多年来,大足石刻因受南方湿润气候、风化的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风化和损坏现象。面对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大足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全力守护延续千年的文化根脉,逐步构建了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从传统保护到科技保护、从单一保护到多元化保护的系统性保护格局。
记者参观大足石刻博物馆。
大足区委副书记罗晓春介绍,专门聘请故宫前“掌门”单霁翔作为大足文化旅游发展总顾问,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据了解,大足区先后完成《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修正工作,完善文物保护与公益诉讼协作、文化遗产生态司法保护等机制,迭代优化文化遗产检察官、资(阳)大(足)文旅巡回法庭等创新举措,从“点、线”到“面”,从文化遗产保护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立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制度体系,成为大足石刻保护工作的第一大亮点。
大足石刻研究院讲解员高义娟为记者解说。
与此同时,区域和国际合作力度也在加强。大足区高标准共建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持续实施17项川渝石窟寺保护重要项目,携手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开展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联合意大利、日本等研究机构开展技术攻关,破解石窟寺风化病害治理国际性难题。
工作人员利用数字技术修复大足石刻。活动主办方供图
2023年,大足石刻保护工作取得新突破,承办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发布《气候变化背景下石窟寺保护大足宣言》,展示了大足风采,形成了国际影响,为世界石窟寺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