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谢丹)公元818年至820年,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期间爱民勤政,深受爱戴,明崇祯三年(1630年),忠州知州马易从创修了白公祠。从古至今,白居易一直是这座城市的“代言人”,为民减负、种果做菜、吟诗作赋……这位集大诗人、地方官与美食家于一身的“大咖”,尽管仅待了两年,却留下了太多的传奇与佳话。
位于重庆忠县的白公祠景区,为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建,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9月25日,2024全国重点主流媒体看重庆活动走进白公祠景区,认识白居易和他带给忠县的文化遗产。
地方清官 减赋税自掏腰包接济穷人
白公祠占地面积110亩,大门为三楼四柱三间牌楼门形制,门额横书白公祠。门联“遗泽被山川万民长忆贤刺史,宏篇映日月百世同仰大诗人”,道出了白居易治理忠州爱民、恤民、惠民,得到忠州百姓的爱戴和高度评价。
据忠县文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白公祠景区展示了白居易为官忠州期间的清廉与勤奋。初到这里,他为百姓的穷苦感到震撼和难过,决定做一个好官,在一次种树中悟到了为政之要:“将欲茂枝叶,必先救根株。云何救根株?劝农均赋租。”均赋税的政策,恰好遇上了风调雨顺的丰收年,秋税顺利完成。
唐代中期,朝廷对忠州这一类小郡,实行“自收自支”,官府收取的赋税越多,官吏的个人收入也就越丰厚。但白居易宁愿降低个人收入也要减免赋租,还经常自掏腰包,接济穷人:“八十秦翁老不归,南宾太守乞寒衣”,充满了他对贫困百姓的同情和怜悯之心。
美食高手 种柑橘荔枝还是做饼大师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为官,白居易打发时间有自己的一套,那就是开山、修路、养花、种果和研究美食。
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种的果是当地盛产的忠橙。记者在白公祠“与民同乐”实景展厅看到,这里记录着一道跟白居易有关的非遗美食——香山蜜饼。有一次,白居易路过一家麻饼店,发现店主唉声叹气,了解后得知饼店因麻饼味道不好,生意极差,店主一家生活十分困难。白居易深感同情,便结合北方制饼工艺,用蜂蜜、香油、麦面创造了一种香甜味美的蜜饼并教授店家制作技艺。没想到蜜饼大受欢迎,在店家摆脱了贫困的同时,忠州州民也大饱口福。
人们为了纪念白居易,便以他的雅号“香山居士”命名此饼,是为“香山蜜饼”。此后香山蜜饼广为流传,到了宋朝与全国最出名的东坡肉和元修菜齐名,且全国唯忠州独产。
诗词大家 诗以言志不忘推广“竹枝词”
“两年忠州吏,百首盛唐诗。”在忠县地界为官,白居易不忘自己诗人的“主业”,在此留下了130余篇咏叹忠州的诗作。
从最初的“一只兰船当驿路,百层石磴上州门。”渐渐融入忠州,到惜别忠州时“二年留滞在江城,草树禽鱼尽有情。”的依依惜别,再到“每看阙下丹青树,不忘天边锦绣林。”的恋恋不舍。
从这些诗作中,反映出白居易对忠州的热爱,也成为研究当时忠州发展情况的重要参考。
文博担当 白公祠携博物馆赓续文脉
白公祠文博景区由白公祠和忠州博物馆组成,是三峡黄金旅游带重要历史人文景点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为了不断提升白公祠的文化内涵和文旅价值,忠县投入上千万元加以修缮和完善,除了梳理白居易与忠县的故事线,还将不少三峡人文展陈搬迁进来,进一步提升了景区的沉浸式游览体验。
记者了解到,2003年,因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房阙—无铭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关帝庙、太保祠、老官庙以及古建筑冯氏华表相继迁至白公祠。2019年,白公祠古建筑群被公布为重庆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古老的白公祠,将与新生的忠州博物馆一道,共同担负起忠县文博旅游的重任,让生活于此、游历于此的人们感受到忠县这座历史名城的独特魅力。(忠县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