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上层林尽染,贺兰山下果园飘香,黄河湿地鹭鸟翔集……金秋时节,塞上大地五彩斑斓,铺展开一幅壮美的秋季生态画卷,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赏秋打卡,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10月20日,一场秋雨过后,游客纷纷来到位于宁夏盐池县的哈巴湖生态旅游区,观赏“小胡杨林”“片片染秋霜”的诗意美景。每年10月,这里的小叶杨都会迎来最佳观赏期,金黄的树叶随风摇曳,像万千蝴蝶翩翩起舞,构成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
金秋10月,盐池县哈巴湖生态旅游区风景如画。(宁夏新闻网记者 李东 丁炜勇 摄)
“早就想到这里看看,今天果真不虚此行,太美了,简直超乎我的想象!”来自银川市的王丹兴奋地说道。据了解,自10月中旬以来,每天有五六千人来到哈巴湖漫步赏秋、打卡拍照。
金秋10月,盐池县哈巴湖生态旅游区的“小胡杨林”迎来最佳观赏期,吸引着游客前来观赏打卡。(宁夏新闻网记者 李东 丁炜勇 摄)
这几天,在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的北武当生态旅游区,绵延十里的红叶景观区美不胜收,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观赏。“这几年,感觉宁夏越来越美了,这里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每一处都是诗和远方,每一处都展现出宁夏生态的多元之美。”来自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陈先生对宁夏的生态美景点赞。这些年,从事外贸工作的陈先生经常到宁夏,对宁夏近年来的生态变化感受颇深。
大武口区北武当生态旅游区绵延十里的红叶景观区。(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大武口区北武当生态旅游区的红叶景观。
山之青,水之秀,林之郁,田之沃,湖之美,草之茂,沙之静……今天,美丽新宁夏以“中国旅游的微缩盆景”展示在世人面前。“生态更好了!”“颜值更高了!”这是游客对美丽新宁夏的由衷点赞。
近年来,宁夏林草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三届八次、九次全会部署要求,以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把呵护好“一河三山”作为谋划改革发展的基准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决打赢打好“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
生长在六盘山林区的华北落叶松。
“今天我们看到的美丽哈巴湖,过去是一片沙窝子,哈巴湖能发生这样的巨变,是一代代治沙造林人和护林人艰苦奋斗的成果。”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白存琳感慨地告诉记者。
哈巴湖位于盐池县中部最大的流沙带的源头,这里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土地沙化一度非常严重,重度沙化占到八九成。多年来,经过草方格固沙治沙、人工造林、封沙育林育草,以及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项目的组织实施,让曾经的沙窝子由黄变绿,成为真正的绿洲。
金秋时节,哈巴湖的小叶杨树叶变为金黄,景色迷人。(宁夏新闻网记者 李东 丁炜勇 摄)
截至目前,哈巴湖保护区已营造生态防护林5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3%,并逐渐形成灌丛、草甸、草原、荒漠、湿地等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每年10月,这里有多处集中连片的小叶杨树叶变为金黄,景色迷人,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因此被称为“小胡杨林”。
哈巴湖的美丽嬗变是宁夏生态建设成果的缩影,体现着宁夏林草人用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奋力推进生态治理和修复的坚定信心和坚决态度。
在沙坡头治沙区,工人正在铺设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
近年来,宁夏林草系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通过综合施策、源头治理,坚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并举,沙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从1999年的4811万亩、1812万亩缩减到2019年的3953万亩、1505万亩,面积分别减少858万亩、307万亩,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绿进沙退”的省区,连续20年实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程度“双减轻”。尤其是2023年“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打响以来,宁夏已完成治理289万亩,占总任务的35%。值得一提的是,在黄河与腾格里沙漠交汇处的中卫市沙坡头,一条长约153公里、宽约10公里的固沙锁边带已然形成。
中卫市沙坡头区南山台苹果主产区的苹果熟了。
宁夏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禁牧封育、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湿地保护修复等国家重点工程,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扩大绿色空间,坚决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的生命线。森林覆盖率由“三北”工程初期的2.4%提高到11.35%,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56.8%,全区湿地面积272万亩。尤其是2017年以来,宁夏启动“大美草原守护行动”,依法加强草原保护生态修复和管理,持续推进禁牧封育,促进草原生态恢复。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打响贺兰山、罗山、六盘山保护修复持久战,“三山”生态功能稳步提升。如今,贺兰山、罗山、六盘山从北至南巍峨耸立,不仅呵护着万物生灵繁衍生息,也构成了我国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截至目前,全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889万亩,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草综合覆盖度持续提升,物种多样性增加。近几年,宁夏在国家林草局指导下开展雪豹种群保护恢复工作。目前,生活在贺兰山的4只雪豹已经逐步适应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此外,首批52只麋鹿从江苏“乔迁”宁夏,落户于青铜峡库区和南华山自然保护区,开启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篇章。据统计,全区现有野生动物47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08种;各种野生植物190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8种。
金秋10月,六盘山层林尽染。(宁夏新闻网记者 李东 丁炜勇 摄)
生活在贺兰山的雪豹。(视频截图,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时光荏苒,生态变迁。经过一代代宁夏林草人的艰苦努力,“塞上江南”展现出一幅高颜值的生态画卷,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倍增,真正实现了生态美、发展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宁夏新闻网记者 杨洲/文 图除署名外均由 杨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