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能在这么好的房子里安度晚年。”3月19日,67岁的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五渡桥村村民刘志平说道。刘志平和妻子都是肢体残疾人,如今他们不但住上了保障性楼房,民政部门还为他们安装了摄像头、紧急呼救器等居家适老化、无障碍装置,两个孩子也能够安心在外打工,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近年来,银川市民政局将保障广大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作为首要任务,把群众关切作为“晴雨表”,把群众满意作为“度量衡”,着力保基本、兜底线、防风险、促发展,推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等各项民政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兜牢基本民生保障
为持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银川市城市低保标准提至690元/月,增幅4.5%,农村低保标准提至510元/月,增幅10.9%。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将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成员以“单人保”纳入低保。积极探索“物质+救助”模式,开展综合救助试点,2024年发放就学救助金140.7万元、取暖补贴532万元、春节慰问资金973万元,累计为4.3万名困难群体发放各类补贴4.5亿元,救助流浪乞讨等人员724人,兜底保障实效可感可及;投入2800多万元建成银川市未成年保护中心,打造“湖城有爱、情暖童心”品牌,儿童关爱工作经验在全国交流,实施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项目,投入120万元为1500名困境儿童提供心理辅导等服务,打造9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阵地,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为临时遇困群众及时提供救助,筑牢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安全网。
提升基本社会服务
李秋玉是一名退休干部,退休后在社区积极发挥余热。“我最喜欢做的就是把党和国家最新的政策传递给广大老年人群体。”2024年9月,李秋玉了解到宁夏出台居家适老化“焕新”政策,只要购买目录商品即可优惠50%。“9月底发布消息,我10月3日就买了自己需要的洗地机、电烤灯等,并且给周围的‘老伙伴’们全部分享了这个消息,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好的社会,我感到很幸福。”李秋玉激动地说道。
近年来,银川市加快提升养老、区划、婚姻登记等服务管理水平,完成2904家居家适老化改造,超额完成养老床位任务,惠及2500户特殊困难家庭,成功举办宁夏养老服务业博览会,现场签约13个项目、金额9.16亿元,开展适老化“焕新”活动,提前完成一亿元销售任务,1.3万名老人受益;高效办理婚姻登记,全面推开“跨省通办”;扎实推进婚俗改革,坚决治理高价彩礼;持续深化殡葬改革,推广节地生态安葬,发放惠民奖励补助资金566.6万元;深入开展殡葬领域专项整治,推进整改40多个问题;永宁县将“乡村著名行动”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接续打造“闽宁”公共品牌,唱好山海合作大戏。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作用,引导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慈善法,引导慈善力量积极参与扶弱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化社会组织结构,积极开展慈善活动,广泛募集款物达3800万元,惠及10余万名群众,传递社会温暖;401家社会组织顺利完成年检年报,对30家社会组织开展专项审计,全力推进社会组织法治化、规范化建设,移交85家社会组织违法违规线索,撤销23家社会组织登记,有力净化社会组织生态,截至目前累计吸引26家社会组织入壳孵化。(宁夏新闻网记者 闫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