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闫文丽 文/图)3月23日,银川市福寿园内庄严肃穆,由宁夏殡葬协会和银川市民政局联合主办的以“碧水青山、大爱永恒”为主题的宁夏银川2025年清明节地生态安葬暨社会公祭活动在此举行。活动旨在推广节地生态安葬理念,倡导文明低碳祭扫新风尚,吸引了数百名市民参与,共同以简约环保的方式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活动现场,6位逝者的骨灰通过集体深埋、草坪葬等形式安葬于福寿园生态园区。仪式中,工作人员向逝者敬献鲜花。这种安葬方式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还通过绿植覆盖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据宁夏殡葬协会工作人员介绍,2010年以来,全区已有6344位逝者选择黄河葬、树葬、草坪葬、花坛葬、骨灰寄存、撒散等节地生态安葬形式,其中银川市4177位、石嘴山954位、中卫980位、固原233位,政府亦通过奖补政策鼓励更多家庭参与。
除生态安葬仪式外,活动还设置了集体公祭环节。宁夏医科大学志愿者诵读节地生态葬祭文;宁夏作协朗诵艺术学会理事王东、李菁朗诵《礼赞生命》……市民通过诵读祭文、敬献鲜花、悬挂祈福卡等方式表达对先人的追思。
现场同步开设“云祭扫”服务专区,引导市民通过线上平台献花、留言,实现低碳祭扫。银川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清明期间,全市增设了15个临时便民服务点,延长祭扫服务时间,并通过交通广播实时播报路况,缓解高峰压力。
宁夏民政部门近年来持续完善生态安葬政策体系,将殡葬移风易俗纳入乡村振兴和文明城市创建范畴。目前,全区已有4家林草覆盖率高、位于自然保护区的公墓推行禁烧限烧。2025年,银川市通过制定清明节祭扫工作方案和安全预案,确保生态安葬与文明祭扫有序推进。同时,已连续7年开展的“鲜花换纸钱”“代客祭扫”等公益活动,年均赠送鲜花20余万枝,减少传统焚烧祭品行为,从源头降低火灾隐患。
参与活动的市民王女士表示,生态安葬不仅节约资源,更让告别充满诗意。生命晶石、绿植纪念等方式,让我们感受到对生命的尊重。另一位市民李先生则提到,交警和志愿者在墓园入口宣传文明祭扫,帮助大家逐步摒弃旧俗、适应新风。
银川福寿园常务副总经理林毅表示,目前他们正在探索一种全新的悼念方式,即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复活”已故亲人,在尊重逝者意愿和家属感受的前提下,以科技的力量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缅怀之情,让思念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