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短视频、直播平台上的“养生大师”层出不穷,你总能刷到这样的魔幻场景:他们或身穿白大褂冒充专家,或编造“中医世家”人设,通过“按摩治脑梗”“洗肠排毒”等伪科学内容吸引眼球,甚至有人搬来显微镜直播“益生菌吞噬肠毒”,这些看似专业的养生科普,实则是精心设计的圈钱套路。
同时,AI技术的滥用使虚假信息呈现“以假乱真”趋势,如AI换脸、语音合成技术批量生成虚假推荐场景,甚至盗用名人形象,张伯礼院士直言“自己是虚假科普受害者”,进一步瓦解公众对信息真伪的判断力。
网络图片
这类虚假科普往往夸大疗效、制造恐慌,导致公众轻信“偏方治大病”,延误正规治疗时机。如某平台主播推荐的“三七粉养生法”导致多名用户肝衰竭,暴露出伪科普的实质是“谋财害命”。更有甚者,部分主播利用老年人健康焦虑,以“免费讲座”“公益体检”为幌子实施诈骗,最终导向是销售高价保健品或“三无”假冒伪劣产品,形成黑色产业链。如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标注“三甲医院推荐”的护颈枕销量逾百万件,然而监管部门抽查发现,九成以上产品与医疗机构无任何合作。
乱象根源:流量驱动与监管缺位
随着健康需求激增,社交媒体成为虚假信息传播的温床。一些机构和个人将科普视为“流量密码”,通过制造噱头、蹭热点牟取暴利,却忽视产品本身的科学性和安全性。虚假养生科普的泛滥,本质是利益驱动下的“流量变现”游戏。这场披着“科普外衣”的流量骗局,不仅损害公众健康权益,更侵蚀社会信任根基,尽管监管部门多次开展整治行动,但技术迭代速度快、违法成本低等问题仍使乱象屡禁不止。同时,这一现象折射出公众对科学养生知识的迫切需求与混乱信息环境之间的矛盾,亟需以法治利剑、科技监管与全民共治破局。
整顿需多方合力:严惩与科普双管齐下
打击虚假养生不能仅靠“堵”,更需“疏堵结合”。一方面,应进一步强化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直播平台应建立“资质审核+实时监测+违规惩戒”机制,对无医疗资质的“假专家”账号封禁清零,对冒用资质、编造疗效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利用AI技术构建虚假信息识别系统,通过算法识别频繁提及“神药”“根治”等关键词等异常内容。在养生类视频页面增设“一键举报”功能,对查实的虚假信息发布者列入黑名单。微信平台近期已开展专项行动,封禁数千个违规养生账号,为行业树立标杆。
另一方面,需强化权威科普供给,由医学专家主导健康知识传播,医疗机构组织权威专家入驻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传播科学知识,同时给予优质内容流量扶持,挤压伪科普生存空间。例如,北京协和医院等机构推出的“反谣言”系列科普,通过案例拆解伪科学逻辑,显著提升公众辨别力。
第三个方面,在呼吁监管的同时,公众自身也需增强“反诈”意识,提升鉴别力,科学养生。科学养生应建立在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和正规医疗基础上,而非依赖“灵丹妙药”或“网红秘方”。社区、医疗机构应开展“健康知识进万家”活动,卫健部门可联合媒体推出“养生避坑指南”,通过讲座、短视频等形式普及科学养生知识。
虚假养生信息的泛滥,是数字时代的“健康公害”。它不仅威胁个体生命安全,更侵蚀社会信任根基。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决心,通过重典治乱、平台担责、科技赋能、公众觉醒的协同治理,才能斩断伸向公众的“黑手”,让网络空间回归清朗,让科学养生真正惠及民生。(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