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加入民政系统以来,史俊玲先后负责统计、儿童福利、养老等多项工作,用脚步丈量民情,以专业诠释担当,在多次年终考核中荣获优秀评价。
民政工作政策性强,涉及待遇审批、政策宣传、信访接待等,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对政策烂熟于心并能灵活运用。为了不断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史俊玲深入学习政策,认真研究典型案例,全面掌握、理解相关政策文件。面对日常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她总是第一时间寻求指导和建议,及时记录并与其他部门和同事进行探讨交流。为了更好地指导基层民政工作人员,2019年,史俊玲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并成功取得了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2022年,在学习相关政策时,她意识到基层工作人员的困难,便与同事们共同筛选并印制了93份社会救助申请模板,亲自指导基层工作人员填写各类表格。学习的关键在于思考和研究,史俊玲认真归纳工作中的要点和重点问题,积极总结经验,她的15篇相关文章先后被“美丽灵武”和“银川民政”采用。
“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史俊玲始终铭记民政工作是一份积聚善举,为困难群众提供希望和温暖的事业。她力求把上级交付的任务完成好,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2023年3月至10月期间,根据“低保扩围增效”工作要求,史俊玲和同事们全面展开对困难群众的摸排工作。在与相关部门进行数据信息核对过程中,她们将重大疾病患者、大额医疗自费人员、重度残疾人、突发困难户等作为重点走访对象,全面开展排查工作。他们加班加点,驻扎在乡镇,协助乡镇上传资料,解决各类难题,圆满完成低保扩围增效工作任务,最终,灵武市共新增城乡低保1379户2110人。凡是市级上报的临时救助申请,史俊玲都要亲自入户,审核资料并确定救助金额。为了不耽误救助,史俊玲经常下班后还要入户。她还牵头制定了《灵武市临时救助备用金管理办法》等重要文件。截至2024年,灵武市已经向547户困难群众发放了183.7万元临时救助资金,极大地缓解了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为了更有效地监督和指导基层民政工作,史俊玲及其同事定期前往乡镇(街道)进行档案资料检查和指导。他们针对细节提出修改建议,并针对乡镇(街道)党组会时间不固定的问题,提出了领导会签、先汇报后补充等创新方法,有效提高了审核审批的效率。在她的沟通和协调下,灵武市每年定期举办社会救助政策培训班和社会救助知识竞赛,这不仅激发了基层人员对政策学习的热情,也加强了他们的政策基础。她经常带领团队深入村(社区),发放政策宣传页,开展政策宣讲和答疑活动,确保将政策内容详尽地传达给群众,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为了增强社会救助对象抵御意外伤害风险的能力,史俊玲和同事们商议后提请灵武市政府,把为2024年在册的低保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保边缘人员以及领取残疾人生活(护理)补贴人员等五类人群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纳入民生“十心实事”之一。最终,为8878名社会救助对象成功参保并完成投保,投入资金达53.268万元。截至2024年10月,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已受理15件理赔申请,完成理赔金额3.2万元。史俊玲还积极争取市级配套资金,建设了灵武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心,配备了专业的康复设备和器材,为社区内的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全面、优质的康复服务,该项目被确定为2024年灵武市民生“十心实事”之一。在2024年寒冬来临之前,史俊玲与同事们提前做筹划,在9月底向6051户9868名困难群众发放了各类采暖补贴共计363.13万元,最大程度确保了群众温暖过冬。
服务是机关的重要职能,作为机关干部,史俊玲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在工作中,她考虑基层的难处、倾听基层的声音,在安排工作、布置任务时,始终坚持简化流程,减轻基层负担。对基层工作人员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并坚持微笑服务、高效办事,全力给予支持,赢得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尊重。在服务困难群众时,确保每一个群众都符合政策规定、符合条件标准。
民之盼,是民政工作的方向;民之需,是民政工作的目标。史俊玲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民政干部最动人的模样——政策在纸上更在脚下,温暖在言语更在行动。她说,她将继续扎扎实实、无怨无悔,投入到民政事业中,她会继续发挥“微而亮”之力,汇聚民政人智慧,凝集成光,为困难群众带去希望和温暖。一颗为民初心,正在灵武大地上生长出春天。(宁夏新闻网记者 张玉婷/文 张立军/设计)